首页> 中文学位 >中职生归因方式、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6h】

中职生归因方式、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2.1.1 学习倦怠的概念界定

2.1.2 学习倦怠的结构

2.1.3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2.1.4 学习倦怠的测量

2.2 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2.2.1 归因方式的概念界定

2.2.2 归因理论

2.2.3 归因方式的测量

2.2.4 我国学业归因研究的现状

2.3 自尊的相关研究

2.3.1 自尊的概念界定

2.3.2 自尊的结构

2.3.3 自尊的测量

2.4 归因方式、自尊、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2.4.1 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2.4.2 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2.4.3 归因方式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工具

3.5 施测过程

3.6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中职生学习倦怠的特征

4.1.1 中职生学习倦怠的总体状况

4.1.2 中职生学习倦怠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2 中职生归因方式的特征

4.2.1 中职生归因方式的总体状况

4.2.2 中职生归因方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4.3 中职生自尊的特征

4.3.1 中职生自尊的总体状况

4.3.2 中职生自尊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4 中职生归因方式、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4.4.1 中职生归因方式、自尊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4.4.2 中职生归因方式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4.4.3 中职生自尊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4.4.4 中职生归因方式通过自尊影响学习倦怠的中介关系检验

5 讨论

5.1 中职生学习倦怠的特点

5.1.1 中职生学习倦怠的总体特点

5.1.2 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差异性分析

5.2 中职生归因方式的特点

5.3 中职生自尊的特点

5.4 中职生归因方式、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5.4.1 中职生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5.4.2 中职生自尊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5.4.3 自尊在中职生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

5.5 启示

5.6 局限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给予了大力扶植,中职生不仅在就业上有了更广阔的市场,而且也获得了学历上的上升通道,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期。然而,中职生的学习状况却不容乐观,学习倦怠现象尤为突出,这不仅会使得学生难以取得学业上的提升,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阻碍其个人的日后发展,所以这种现象尤其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本研究以580名中职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中职生学习倦怠、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基本情况,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验证途径,同时提出了一些缓解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学习倦怠在中职生中具有较高的普遍性,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2.中职生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在学业疏离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而在低成就感维度上女生则显著高于男生;二年级学生在学业疏离维度上显著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
  3.中职生归因方式上的内归因倾向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外归因倾向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内归因倾向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更大。
  4.中职生自尊水平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自尊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5.自尊只在内归因与学习倦怠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在外归因与学习倦怠之间不具有中介效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