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地产权流转中多元主体的行为冲突与调适——以河南省浚县界碑社区为例
【6h】

农地产权流转中多元主体的行为冲突与调适——以河南省浚县界碑社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五、个案概况

第二章 各有所思:地权流转前主体行为目标

一、政绩引导下的市县政府

二、目标责任制下的街道办

三、考核倒逼下的村干部

四、利益驱动下的农民

第三章 各有所为:地权流转中主体行为方式

一、政府规划,下达目标

(一)谈政策定规划

(二)定目标分任务

二、出台政策,稳步推进

(一)多个项目上马

(二)系列政策支持

三、软硬兼施,说服教育

(一)进户劝说

(二)利益诱导

四、等待观望,消极回应

(一)消极应对

(二)犹豫不决

第四章 各有所策:地权流转中的主体行为策略

一、非正规手段的强制推进

(一)户外使坏诱矛盾

(二)强行量地引冲突

二、弱者的反抗

(一)集体上访

(二)签名表之争

三、在分化中斡旋

(一)向街道办提要求

(二)分化说服代表

四、均衡利益,平息纷争

(一)宅基地拆迁自愿

(二)耕地流转放缓

第五章 各有所归:流转后主体行为分析与调适

一、农地流转中主体行为策略背后的原因分析

(一)利益驱动与约束失范

(二)委托代理与收益分享

(三)权力依附与权威树立

(四)权利受损与利益边缘

二、多主体行为的调适

(一)政府引导土地流转

(二)村干部做好联络与协调

(三)农户组织主导土地流转

第六章 结论

一、利益分配决定土地流转的主体行为

二、主体权力强弱决定利益分配的结果

三、冲突调解决定利益再分配的效果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各地流转城镇或郊区农民土地、兴建新型农村社区的步伐也在加快。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让农民集中居住,节约耕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这一进程的前提是在能够促进农民就业的情况下,引导农民有序搬进新型农村社区居住。这一战略不仅对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通过集中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让农民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保、医疗等待遇。从长远的方面看,城镇化进程是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步的,集中居住能够节约耕地,促进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但是,现阶段,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初期,部分地方政府为自身利益,却违背了国家政策的初衷,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农民宅基地和耕地,逼迫农民上楼,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冲突,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
  本文认为,我国目前的规范化的农地流转市场还未形成,土地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不是纯粹的市场行为,蕴含着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我国目前农村土地产权的不确定性,在土地征用和流转过程中,地方政府、基层政府、村干部和农户围绕着土地的增值收益展开利益博弈。市县两级政府为政绩和财政收入大肆推进造城运动,通过行政命令方式将任务层层下压。乡镇和街道政府为了执行上级政府的政策强行推进土地流转,不惜采用软硬兼施,甚至非正规手段等极端行为;作为农民利益代表的村干部处在行政压力和农民利益代表的夹缝中,既有自身利益要求又受村庄熟人社会面子等因素制约,处于两难境地;农户自身受素质、能力和资源所限,在利益博弈中难以抵抗其他权力主体的侵犯,结果利益受损,农地流转中的利益冲突引发多元主体的行为冲突。为减少纠纷,促进土地流转顺利进行,多元主体的行为必须进行调适。各级政府要转变角色,主要是引导、服务和监督;村委会要提高自身的自治性,做好联络和协调工作;农户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在土地流转中占据主导地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