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利用故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6h】

利用故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研究现状

2.1.1 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

2.1.2 幼儿心理健康的特点

2.1.3 目前我国教育对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

2.2 故事对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可行性

2.2.1 故事对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2.2.2 国外对“故事疗法”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构想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选取

3.2 测量工具

3.2.1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3.2.2 计分方法

3.2.3 常模选用

3.2.4 统计方法

3.3 方案实施

3.3.1 控制组与干预组的建立

3.3.2 对干预组幼儿家长进行访谈

3.3.3 控制组与干预组前测比较

3.4 针对干预组幼儿教育方案的构建

3.4.1 教育目标

3.4.2 建立幼儿心理故事集

3.4.3 方案规划

3.5 故事案例:《猜猜我有多爱你》

3.5.1 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提问要有区别

3.5.2 提问要有层次

3.5.3 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有效反馈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控制组前后测比较

4.2 干预组前后测比较

4.3 控制组与干预组后测比较

5 讨论

5.1 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5.2 研究局限

5.2.1 被试数量问题

5.2.2 对家庭的了解以及干预措施

5.2.3 干预结果的真实性

5.3 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幼儿的世界是充满幻想的,故事可以作为一种有效途径去帮助幼儿认识及了解不同的事物。通过故事幼儿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感受,这不仅满足了幼儿正常的生活需要,还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如果故事结构与幼儿所处的心理状态相似,在辅导老师的激励、引导下,幼儿能够在自身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以隐喻的形式“安全”地表达出内心病态的希望、矛盾、恐惧与防御机制。同时,辅导老师还可以帮助幼儿认清并分析自己与他人的思想方式与处事行为;通过提供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来教育和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如友善、勇敢、智慧、毅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同时加强幼儿对这些健康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笔者检索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国内通过故事影响幼儿个性、情感、语言等发展的理论性研究并不多,且缺乏理论实践指导。本文以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为基础,探讨从理论转变成教师可操作行为的实践过程,为两者架起一座桥梁,促使幼儿园的教育实践真正对幼儿的身心成长发挥作用。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分析法,对8名问题检出得分较高的幼儿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故事干预辅导,每次的干预事件控制在45分钟左右。五个月的干预结束之后,相比较于另外8名未参与故事干预辅导的幼儿,干预组的8名幼儿在家长填写的儿童行为量表的因子得分上都有所降低,并且在抑郁、社会退缩、多动、违纪行为这四个因子上有明显的改善(p<.05)。而控制组幼儿在后测量表的因子得分上变化不甚明显(p>.05),得分有升有降,并没有在某一个因子得分上显示出明显改善。
  干预组幼儿不仅在因子得分上有明显改善,而且在日常生活行为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在社会交往及自信心这两方面,得到了家长及班级任课老师的一致肯定。尤其是在后几次故事干预辅导过程中,幼儿更多的表现出积极、正面的语言行为,不良的因素逐渐减少。这就证明,利用故事干预幼儿的问题行为、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可行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