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末民初湖北黄陂范氏父子宦学历程考论
【6h】

清末民初湖北黄陂范氏父子宦学历程考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家族史、家学渊源和范轼早期的宦学生涯

第一节 黄陂范氏家族史

第二节 家族学术渊源

第三节 范轼早期的宦学之路

一、自我形象和身份的建构

二、下层士人的现实身份

三、范轼科举的挫折与学幕生涯

第二章 清末范氏父子的政治参与

第一节 戊戌变法中的范氏父子

一、戊戌前后范氏父子的科举事业、国家之危机与知识群体的政治参与

二、“百日维新”中的政治参与:司员士民上书议政的昙花一现

第二节 清末新政和立宪中的范熙壬

一、清末留日热潮中的范熙壬

二、清末立宪改革中范熙壬的参与

三、参加地方自治运动和社会团体活动

第三章 民国初期范熙壬在国会政治中的参与

第一节 政党竞争和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议员选举

第二节 范熙壬在国会制度中的作为

一、议定《议院法》

二、议院参政中采取国家主义的原则

第三节 第一届国会断续中的坚守

一、宪法期成会:维持第一届国会和宪法的努力

二、第一届国会的恢复和再次中断

三、第一届国会的再次恢复和曹锟贿选

第四节 癸亥政变中的反应和留京反曹锟贿选的中坚人物

一、癸亥政变的连锁反应

二、在京津运作反对贿选的中坚人物

第四章 国会政治结束后范熙壬的政治动向

第一节 临时执政政府时期挽救国会、维持法统的最后努力

一、政变之初南北对于法统和国会的态度

二、拒贿选议员与国会非常会议

三、国会一时成为重大问题

四、善后会议的举行和国会非常会议的消亡

第二节 范熙壬和汉口惨案的处理

一、“汉口惨案”和萧耀南的高压措施

二、范熙壬、李书城等七代表回汉交涉

第五章 范氏父子的学术研究

第一节 范轼的史地学研究

一、范轼的史地研究

二、范轼对湖北地方史地文化的研究和记录

第二节 范熙壬的学术研究

一、早年的史学习作

二、对中国翻译史的研究

三、范熙壬的经学思想

第六章 范轼、范熙壬的思想转型

第一节 范轼的思想转型

一、《德国兵制中国能否仿行说》:师古而又效西的军事改革方案

二、《民教相安策》:如何处理西教东传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三、《科场变法议》:科举改革

四、《论变通泰西上下议院制》:政治改革

五、《外洋各国报馆有益政事学术论》:以报馆弥补政治的颓敝

六、《西国赛珍会有益民生国计说》:对博览会的认知

七、《振兴商务论》:“以商还商”的经济思想

八、《交邻必先自强说》——以自强为基础的外交思想

第二节 范熙壬思想的转变

一、范熙壬在清末的改良思想和教育经历

二、留日期间形成的精英启蒙思想和宪政思想

三、民国后的思想动向

第七章 范熙壬思想转型中的佛教情怀

第一节 家庭、社会中的佛教氛围和范熙壬佛教情缘

第二节 佛教复兴与范熙壬的救世情结

一、范熙壬的听经读经感受

二、以佛救世的思想和社会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作为传统绅士,黄陂范轼、范熙壬父子经历清末民初的剧变,他们的案例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近代中国知识群体在社会变革中的主动调整与客观变化,以及个体与国家的互动关系。
  从家族史、家族学术渊源看,范氏家族属于绅士阶层。在清末的社会危机和生存压力下,范氏父子努力实现思想和心理的调适。他们一生主要的政治活动,展现出他们在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取向。1898年,他们参加新晋举人掀起的集体抗议外国侵略的政治活动,不仅表明绅士群体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而且参与政治的环境大为松动。不论是革新派、新晋的举人,还是保守派,在山东孔庙圣像遭到德国士兵毁坏一事上共同表现出激烈行为,说明列强入侵刺激了绅士阶层集体的文化保护情绪。新政改革之后,传统绅士的参政路径发生变化。范轼在江西参与创办法政学堂,负责江西咨议局议员选举抚州议员复选准备工作。范熙壬的政治经历轨迹清晰地体现了传统绅士参政路径的巨变。进入民国,范熙壬主要以议员身份,以国会为平台参与政治。他在第一届国会中的政治活动和对国会制度、民主共和的态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政治文化的转型,即国会制度、国会议员曾短暂被寄予厚望,又很快沦为政治实力派的工具,最终被抛弃,党治主义逐渐取代民主共和。国会制度结束后,范熙壬参与组织国会非常会议,以在京名流身份回武汉参加交涉“汉口惨案”,这些都是资深国会议员竭力发挥国会政治余热和延续自身政治生命的努力。
  范氏父子的学术研究和思想变迁,显示出国家社会变革对个体学术、思想的影响。随着国家边疆危机的加深,晚清学术界十分重视边疆史地研究,范轼的史学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边疆史地上。范熙壬早年的史学习作侧重史学考证,若干文章体现出经世思想。留学日本以后,他创办《新译界》,宣传宪政和现代法治思想,并努力调和《春秋》经学思想与民主共和之间的关系。经世致用是父子学术研究的共同特点。范轼不同时期的文章,反映出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的变革思想。从政治思想上看,范熙壬自清末新政以后迅速深度地“现代化”,启蒙意识、宪政观念、国会制度、民主共和、社会主义等思想和制度体系都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但在文化认同和归属上,他们身上仍然保持着传统绅士的救世思想和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此外,范熙壬深受家庭浓厚佛教风气影响,作为佛教居士,他积极参加并支持清末民国的佛教复兴运动。他以入世的态度出入佛教,在近代有佛教情怀的知识分子中具有代表性。
  范氏父子一生的政治历程曲折,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在历史剧变中,从传统绅士向现代国家政治人才和知识阶层转型,其间经历了思想的苦闷、坚守和与时俱进。清末国家持续的危机,士大夫身上的文化优越感和政治责任感促使绅士阶层参政兴起。民国政治鼎革之际,绅士-知识阶层政治参与权扩大,在国家政治建构中成为中坚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范氏父子的政治、思想历程在清末民初具有代表性,是国家社会转型中的一个缩影。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