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意义”到“灵性”——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范式转换研究
【6h】

从“意义”到“灵性”——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范式转换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问置缘起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内容

(三)文献综述

1.作文教学功能研究

2.作文教学理念研究

3.主最作文教学研究

4.作文教学过程研究

5.信息化技术下的作文教学研究

6.研究评析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从“意义”到“灵性”:作文教学范式转换

(一)范式与范式转换

(二)作文教学范式的内涵与判定标准

1.作文教学范式的内涵

2.作文教学范式的判定标准

(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范式的回顾与反思

二、“意义作文”:功利主义范式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批判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问题透视

1.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2.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意义作文”:功利主义范式的产物

1.“意义作文”内涵

2.“意义作文”的表现形式

3.功利主义范式:“意义作文”的根源

(三)功利主义范式下的“意义作文”戕害儿童心灵

1.不利于学生终身教育

2.阻碍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发散

三、“灵性作文”:人本主义范式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诉求

(一)人本主义范式:作文教学范式的转向

(二)“灵性作文”:人本主义范式的旨归

1.“灵性作文”的内涵

2.“灵性作文”的特征

(三)人本主义范式下的“灵性作文”的价值诉求

1.“灵性作文”追求教学目标的人文性

2.“灵性作文”追求教学过程的生命化

3.“灵性作文”追求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范式转换的实践策略

(一)从为什么写的角度关注学生写作心理

1.利用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3.题材来源学生生活

(二)从写什么的角度关注学生生活

(三)从怎样写的角度给学生更大的写作自由

1.思想内容自由

2.文体形式自由

(四)从作文评价角度关注写作主体

1.由关注作品到关注作者

2.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3.评价贯穿整个写作过程

(五)从作文修改角度培养学生读者意识

1.帮助学生转换角色,唤醒读者意识

2.开发新的读者,增强作文修改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衡量其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基础教育学者和一线语文教师在研究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方面进行了长期研究和实践,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小学语文教师往往重视学生写作技巧和能力的提高,以求得作文高分数,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体验,长此以往,学生的主观表达欲望被扼杀,思想的火花被浇灭,灵动语言表达的通道被阻塞。本文基于“灵性”的视角,以学生的作文为抓手,透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对教学建议展开详细阐述。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本论文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作了详细说明。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作文教学范式,分别对范式及范式的概念,范式的特征以及范式转换的条件进行了论述,同时回顾与反思了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范式。第三部分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透视出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意义作文”的概念,并对其内涵及表现形式进行解释,同时将“意义作文”与教利主义相关联,指出功利主义范式下的“意义作文”的危害。第四部分推出本论文的核心概念“灵性作文”,并对其内涵和特征做出详细解释,接着用人本主义范式来统摄“灵性作文”,分别从作文教学目标、作文教学过程、作文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指出人本主义范式下的“灵性作文”的价值诉求。第五部分对作文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从为什么写的角度关注学生心理,从写什么的角度关注学生生活,从怎样写的角度给学生更大的写作自由,从作文评价角度关注写作主体,从作文修改角度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