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手机使用对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影响——基于解释水平理论
【6h】

手机使用对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影响——基于解释水平理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手机使用对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影响

1.1 手机使用概念与研究意义

1.2 手机使用与青少年自我控制

2 自我控制

2.1 自我控制概述

2.2 自我控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2.3 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

2.4 网络时代的自我控制

2.5 自我控制的理论模型

2.6 自我控制的测量

3 解释水平的作用

3.1 解释水平理论概述

3.2 解释水平理论的应用

3.3 解释水平与自我控制

3.4 手机使用与解释水平

第三部分 问题提出与总体研究设计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总体设计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

研究一 手机使用、解释水平与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关系:一项问卷调查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假设

1.3 研究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1.6 小结

研究二 手机使用对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影响:来自行为实验的证据

1 实验1 手机使用与身体耐力

2 实验2 手机使用与挫折坚持及诱惑评估

3 实验3 “情感性—工具性”手机使用与延迟满足

研究三 手机使用对解释水平和自我控制的影响:来自行为实验的证据

4 实验4 手机使用与解释水平

5 实验5 手机使用、解释水平与身体耐力

第五部分 综合讨论

1 手机使用与青少年自我控制

1.1 手机使用的特点:即时性

1.2 社会控制与自我控制

1.3 情感性手机使用与自我控制

2 解释水平的作用

2.1 低头族与低解释水平

2.2 手机使用与心理距离

2.3 移动互联网与“浅表”思维

3 总结与研究展望

3.1 研究意义

3.2 研究贡献

3.3 研究展望

第六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移动互联网塑造着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媒介,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和健康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青少年既是手机使用的主力军,也是手机使用问题风险的易感人群。手机使用的移动性、即时性、碎片化等特点与青少年阶段的三大发展变化—即潜在风险增多、感觉寻求增加、人际交往由家庭转移到同伴相耦合。这种耦合突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手机使用是否会对青少年的自我控制造成影响?
  自我控制是指克服冲动、抵制诱惑,个体有意识地监控和管理自己的行为,使行为更加符合社会期望或个人长远目标的能力。自我控制是青少年良好的情绪与社会适应的重要预测因素,是理解青少年自我概念和自我发展特点的关键点。根据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自我控制需要消耗个体有限的心理资源,当心理资源消耗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个体自我控制失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介入青少年的生活,手机使用可能使青少年面临更多诱惑,吸引并干扰其注意力,消耗其心理资源,从而使青少年自我控制变得更难。
  根据解释水平理论,个体可以对同样的事件或客体进行不同的解读,即个体的心理表征水平包括不同层次。高解释水平意指个体对事件或客体的心理表征更为抽象,更关注事件或客体的本质,倾向以宏观和长远的视角来看待事情。低解释水平则是指个体对事件或客体的心理表征更为具体,更关注事件和客体的细节,倾向于从微观和短期的视角来看待事情。高解释水平者更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为长远和大局着想,更容易超越自我,从而有利于个体自我控制。低解释水平者过度关注细节,为短期和即时利益着想,更容易沉迷于自我,进而导致自我控制失败。同时,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假设性)密切相关。心理距离越远,个体的信息加工越抽象,越关注大局,解释水平越高。心理距离越近,个体的信息加工越具体,越关注细节,解释水平越低。
  一方面,手机使用的网络特性,减小了时间和空间距离,从而使得解释水平降低。另一方面,根据具身认知理论,个体的身体姿势和运动经验会影响其认知加工。手机使用的低头姿势易导致个体对下视野的客体进行认知加工,导致心理表征的视野局限性,心理距离缩小,更容易对客体进行低水平解释。手机使用可能通过降低个体的解释水平进一步影响青少年的自我控制。
  另外,本研究把“情感性—工具性”网络使用框架应用于手机使用。情感性手机使用是指在手机使用过程中,有较多的情感卷入,自我唤醒水平较高(如看自己的朋友圈状态)。工具性手机使用是指个体主要把手机当作一种获取信息和学习的工具,情感卷入较低,自我唤醒水平较低(如看新闻)。手机使用,之所以会给个体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可能与“低工具性—高情感性”手机使用密切相关,而“低工具性—高情感性”手机使用也正是青少年的典型特点。就对自我控制的影响而言,情绪失调是导致自我控制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认知—情感人格系统模型,认知对应“冷”系统,情感对应“热”系统,自我控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冷热系统的激活水平,适当激活冷系统并抑制热系统激活从而降低情绪唤醒水平是自我控制成功的关键。工具性手机使用(偏向于认知)和情感性手机使用(偏向于情感)刚好与冷热系统对应,因此情感性手机使用可能对自我控制产生更大影响。
  以往研究多集中在手机使用对青少年情绪(如积极、消极情绪)与社会适应(如学业成就)的影响,较少探讨手机使用对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上述理论背景,通过问卷调查和行为实验考察了手机使用对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影响,特别是解释水平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主要研究设计和结论如下:
  研究一以1179名中学生及132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手机使用问卷、行为识别量表(测量解释水平)和自我控制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考察解释水平在手机使用与自我控制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青少年手机使用与解释水平和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解释水平与自我控制显著正相关。解释水平在手机使用与自我控制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这种效应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明显。
  研究二通过3个单因素被试间行为实验,考察手机使用对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影响。实验1以56名大学生为被试,把被试分为手机使用组和非手机使用组,以握力计任务作为自我控制的测量范式,结果发现手机使用组的被试比非手机使用组的被试在握力计任务上坚持时间更短。实验2以53名大学生为被试,把被试分为手机使用组和非手机使用组,以镜像跟踪持久性任务及诱惑评估任务作为自我控制的测量范式,发现手机使用组被试比非手机使用组被试在镜像跟踪持久性任务上的坚持时间更短,在诱惑评估任务上的评分更高。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说明,手机使用组的自我控制低于非手机使用组。实验3以155名大学生为被试,把被试分为自我互动组(浏览自己发的QQ说说)、社交互动组(看他人发的QQ说说且可以进行互动)、玩游戏组和浏览新闻组,以延迟折扣任务为自我控制的测量范式,结果发现自我互动组相比于浏览新闻组,更倾向于选择即时且较少的奖励。这说明情感性手机使用的被试比工具性手机使用的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即时满足,自我控制更低。
  研究三通过2个行为实验,考察解释水平在青少年手机使用与自我控制之间的作用。实验4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以52名大学生为被试,把被试分为手机使用组和非手机使用组,结果发现手机使用组被试的解释水平显著低于非手机使用组。实验5为2(手机使用vs.非手机使用)×2(高解释水平vs.低解释水平)被试间设计,以15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握力计任务作为自我控制的测量范式。结果发现手机使用组被试在握力计任务上的坚持时间显著低于非手机使用组,低解释水平组被试在握力计任务上的坚持时间显著低于高解释水平组,手机使用与解释水平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本研究通过对中学生及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行为实验,考察了青少年手机使用对自我控制的影响以及解释水平在其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总体上支持研究假设,即手机使用会降低个体的解释水平,解释水平会进一步导致青少年自我控制降低。人类与技术工具是一种矛盾的关系,技术工具在很多方面会改善人们的生活,技术的高度发达也意味着人们对其自身的控制变得更少。从最近20年来看,媒体主要从电视过渡到电脑,而现在正向移动网络(主要以手机作为载体)过渡。凯文·凯利把现代社会形象地称为“屏读”时代。当低头玩手机成为一种习惯,个体的思维方式和关注点可能变得更为局限,更容易关注生活中具体发生的事和细节,沉浸在一种更为自我的情景当中,促进青少年对环境和世界进行低水平解释和建构,而低解释水平会进一步损害个体的自我控制。手机使用的即时性和丰富的信息量使得青少年的信息获取和学习处于一种博而不精的状态,在改变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同时,在深层次上,可能也在养成个体“抓住当下”的习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自我控制。另外,青少年可能更偏向于情感性手机使用,他们的手机使用(如自我表露)有较高的情感卷入和自我关注。情感性手机使用与自我控制系统的热系统对应,可能对其自我控制有更大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以及低头族有一定启示,个体除了在必要的时候通过手机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外,还需要抬起头来,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建构环境和事件,更好地规划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