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业生产结构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2002~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
【6h】

农业生产结构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2002~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2.1.1 农业保险的法律、制度、政策与管理

2.2.2 地理、资源、环境与农业保险

2.2.3 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与农业保险

2.2.4 农业结构、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保险

2.2.5 自然灾害、市场风险与农业保险

2.2 农业保险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2.2.1 各省区域性农业发展特点

2.2.2 各省专业保险公司设立情况

2.2.3 政府补贴政策区域差别

2.3 相关研究使用的模型及方法评估

3 研究框架、计量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框架

3.2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3.2.1 模型设定

3.2.2 变量选取

3.3 指标计算方法和计量分析思路

3.3.1 指标计量方法

3.3.2 实证思路

3.4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3.4.1 数据来源

3.4.2 样本选择

4 农业保险的发展及其特点

4.1 农业保险发展的时间变迁

4.2 农业保险发展的地区特点

5 农业结构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分析:计量模型分析结果

5.1 相关性分析

5.2 实证分析

5.3 实证结果

5.4 稳健性分析

6 总体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明确表示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加大力度用五大理念促进农业发展转变、激发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以科技创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建设。“三农”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在于切实的确保农民的收入。农业保险作为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的主要手段,其完善与创新在提高农民福利水平、增强粮食的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稳定国民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存在明显差异性,农业生产也面临不同的风险等级,差异性致使各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实施的模式不一,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证分析各省农业结构的差异性及其对当地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科学的实证依据。
  为达到上述的研究目标,本文在归纳总结权威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和收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鉴和相关社会经济及政策资料,选取2002年-2015年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建立完备的面板数据,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了全国及各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水平和发展模式,然后引入集中度指标反映各省农业生产结构的差异性,最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农业区域性特点和农业保险发展变化的计量经济模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的结论:(1)自2007年起,各省农业保险的整体发展普遍呈现上升趋势,但也存在严重的地区性差异。(2)农、牧业产品集中度越高,对农业保险发展的正向影响越强。(3)农业和牧业占当地总产值越高,越有利于当地农业保险的发展。(4)政策因素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
  研究结论存在的重要政策含义:(1)实现农业保险政策制定的区域差异化。(2)实现农业生产和农业保险经营的区域差异化。(3)建立农业保险区域差异化监管模式。(4)借鉴同区域农业保险发展水平高地区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加快形成适合本省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5)建立农业保险风险防范基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