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静穆的仪式——张晓刚艺术作品中的图像符号研究
【6h】

静穆的仪式——张晓刚艺术作品中的图像符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选题缘由

二、本文相关话题讨论

三、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个人化图像符号的历史与现实经验解读

1.图像符号相关讨论

1.1 图像与图像符号化

1.2 个人化图像符号及其特质与意义

1.3 图像符号本身的仪式感探究

2.文化烙印与图像符号渊源

2.1 家长制与传统家庭仪式的文化判断

2.2 血缘的印记与身份认同

3.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仪式化的社会生活

3.1 理想与社会实验

3.2 政治仪式介入社会生活

3.3 集体主义大家庭的反诘

二、个体失语的集体图像符号隐喻

1.丽无表情的光斑印迹造像

1.1 从个体精神的缺失看缩影式中国人的肖像

1.2 以作品中的日常图像构成记忆的坐标

1.3 “光斑”符号下的仪式再造

2.“人”的缺失与“零度眼神”

2.1 集体主义的群众无意识与作品中的空洞表情

2.2 从仪式下“人”的缺席看作品中的不安眼神

3.血缘的历史与“红线’’的隐喻

3.1 血缘文化的传承与“红线”形而上的表现方式

3.2 社会关系与“连接”的仪式化呈现

三、社会“仪式”下的“大家庭”

1.家长制社会仪式的符号化再现

1.1 传统家庭文化的仪式感与符号化的“大家庭”

1.2 家长制社会的仪式感与符号化的“大家庭”

2.政治“仪式”下的家庭变相

2.1 政治“仪式”的起点与家庭仪式感

2.2 对待权利仪式的反语

3.“仪式”中的纪念与童年“伤痕”

3.1 并不只是怀旧的记忆

3.2 对“大家庭”仪式感的依赖

四、“仪式”中的静穆氛围

1.狂热“仪式”背后的沉默

1.1 集体沉默与“个人”失语

1.2 “造神”的传统与信仰的真空

2.孤独中的探索

2.1 性格趋向对画面氛围趋向的投射

2.2 静穆氛围的图式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版信息

致谢

展开▼

摘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用脸谱化的图像符号进行艺术创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张晓刚则是被广泛关注与研究的代表人物,而其代表作《大家庭》系列作品表现的就是一个放大的宗族家长制的社会模型,家长制社会的仪式感又因为集体主义原则而更加凸显;张晓刚面对这种复杂的又无法脱离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的生存状态,把其中的仪式感强化出来并变为简约有力的符号。
  本文分为四章进行相关探讨。第一章为跨文化领域的知识背景介绍,对图像符号的概念进行一般性认识与对张晓刚个人化图像符号背景知识进行梳理,第二章结合第一章的知识背景论述张晓刚作品中标志性的图像符号所象征的含义与其仪式感的来源。第三章以张晓刚的代表作《大家庭》系列为案例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来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仪式感和仪式感的来源,第四章论述张晓刚作品中的静穆氛围及促成这种氛围的影响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