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研究——基于牛市熊市区分的视角
【6h】

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研究——基于牛市熊市区分的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的结构

1.3 本文创新与不足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文献

2.1.2 国内研究文献

2.1.3 市场有效性研究现状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有效市场理论

2.2.2 行为金融理论与分形市场理论

2.2.3 技术分析理论

2.3 论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三章 有效性检验相关理论模型

3.1 有效市场理论与随机游走的逻辑过程

3.1.1 有效市场理论的一般过程

3.1.2 有效市场理论与公平游戏模型

3.1.3 有效市场理论与随机游走模型

3.1.4 本文拟采用的随机游走模型

3.2 拟采用模型相关的检验

3.2.1 ADF单位根检验

3.2.2 协整性检验

3.2.3 自相关检验

第四章 本文样本数据的选取和检验步骤

4.1 本文数据样本的选取

4.1.1 牛市、熊市时间段的选取

4.1.2 沪深主要股票指数的选取

4.1.3 股指自回归滞后阶数的选取

4.2 随机游走的检验步骤

第五章 第一次牛熊市市场弱势有效性实证检验

5.1 第一次牛市时间段

5.1.1 平稳性检验

5.1.2 协整检验

5.1.3 自相关检验

5.2.4 统计与小结

5.2 第一次熊市时间段

5.2.1 平稳性检验

5.2.2 协整检验

5.2.3 自相关检验

5.2.4 统计与小结

5.3 第一次跨越牛熊市时间段

5.3.1 平稳性检验

5.3.2 协整检验

5.3.3 自相关检验

5.3.4 统计与小结

第六章 第二次牛熊市市场弱势有效性实证检验

6.1 第二次牛市时间段

6.1.1 平稳性检验

6.1.2 协整检验

6.1.3 自相关检验

6.1.4 统计与小结

6.2 第二次熊市时间段

6.2.1 平稳性检验

6.2.2 协整检验

6.2.3 自相关检验

6.2.4 统计与小结

6.3 第二次跨越牛熊市时间段

6.3.1 平稳性检验

6.3.2 协整检验

5.3.3 自相关检验

5.3.4 统计与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结论与发现

7.2 展望

7.2.1 基于本文的展望

7.2.2 基于中国股市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有效市场假说可以说是现代标准金融学体系的基础性理论。因为投资组合理论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标准金融学经典理论之所以能成立,要求市场必须是有效的。国内外对于股票市场的市场有效性研究从未间断,对股票市场有效性检验比较成熟的方式之一是统计学检验,验证市场是否服从随机游走。
  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两次持续时间较长、涨跌幅较大的牛市和熊市,本文基于牛市和熊市的视角,通过对中国股票市场两次牛市、两次熊市和两次跨越牛熊市的时间段做统计学检验,用ADF单位根检验和序列相关检验验证20余种沪深主要股指在上述六个时间段内是否服从随机游走,来探讨牛熊市各时间段内是否达到弱势有效。在股指价格序列或股指对数收益率序列平稳的前提下,本文拟采用带控制变量的随机游走模型检验序列各时间段内样本股指是否存在滞后阶自相关,将上证股指和深证股指互引为控制变量,在对上证股指进行自相关性分析时将深证A股、深证B股作为控制变量,在对深证股指自相关性分析时将上证A股、上证B股作为控制变量。基于弱势有效市场的假设和上证股指、深证A股、深证B股之间包含股票的不相关以及深证股指、上证A股、上证B股之间包含股票的不相关,加入的控制变量本质上不影响目标股指的自相关性,只为增强模型相关性的解释能力。
  检验结果发现:对六个时间段的平稳性检验,除第二次熊市时间段内全部样本股指价格序列平稳,其他五个时间段内全部样本股指价格序列不平稳,对数收益率序列平稳;总体上,六个时间内段沪深主要股指都存在滞后4阶内自相关,均拒绝服从随机游走过程,从而拒绝沪深两市在两次牛熊市各时间段内达到弱势有效。从模型的解释能力看,第二次牛市时间段内模型拟合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其余五个时间段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同时也验证了上证股市和深证股市确实存在协整效应。

著录项

  • 作者

    张毅;

  •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学科 金融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郑承利;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F832.51;
  • 关键词

    股票市场; 有效性; 随机游走; 协整效应;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