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学困生抗逆力提升路径研究——以武汉市Z中学抗逆力培养小组为例
【6h】

学困生抗逆力提升路径研究——以武汉市Z中学抗逆力培养小组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青少年抗逆力研究

1.3.2 学困青少年抗逆力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1.5.1 学困生

1.5.2 抗逆力

1.6 理论基础

1.6.1 抗逆力理论

1.6.2 小组动力理论

二.Z中学学困生抗逆力现状分析

2.1 学困青少年现状

2.1.1 学困青少年抗逆力总体水平情况

2.1.2 学困青少年内部保护因素现状

2.1.3 学困青少年外部保护因素现状

2.2 学困生抗逆力的影响因素

2.2.1 危险因素

2.2.2 保护因素

2.3 青少年抗逆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三. "阳光青少年"’抗逆力互助小组的实践

3.1 抗逆力培养小组准备工作

3.1.1 组员招募与组成

3.1.2 小组理念与特色

3.1.3 小组目的

3.1.4 小组成员需求分析

3.1.5 小组活动设计

3.1.6 评估方法设计

3.2 抗逆力培养小组活动内容

3.2.1 增加亲社会联结,建立学困生社会支持网络

3.2.2 建立清晰稳定边界,提升组员自控能力

3.2.3 教授生活技能,化解学困危机

3.3.4 提供关怀与支持,建立外部支持网

3.3.5 建立和沟通高期望,激发抗逆力

3.3.6 提供机会促进发展,增强效能感

3.3 抗逆力培养小组成效评估

3.3.1 过程评估

3.3.2 结果评估

四.反思与思考

4.1.2 活动设计不够形象生动,没有完全把握组员的年龄特征

4.1.3 过于强调创造保护环境,忽视逆境的积极作用

4.1.4 干预主体单一,缺少综合多方位干预

4.2 思考

4.2.1 多方主体联合构建学困生抗逆力的必要性

4.2.2 多方主体联合构建抗逆力实施前提

4.2.3 具体实施方法

4.2.4 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学习构成了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学业受阻、学业成绩不佳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可能造成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抗逆力是帮助学困生顺利渡过学习逆境的重要品质,提升学困生的抗逆力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武汉市Z中学的青少年进行抗逆力相关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相较于非学困生,学因生的抗逆力水平较低,但就抗逆力得分而言,大多数学困生的抗逆力处于中等水平。从结构上说,Z中学学困生内部保护因素中目标感和意义感最强,社会胜任力适中,自尊和自主性最弱,外部保护因素中家庭表现出的积极的期待得分最高,而在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这方面表现不如前者;学校在参加有意义的方面对学困生支持得分最高,而表现出的积极的期待得分较低;同伴表现出的关心的环境得分最高,而积极的期待得分较低。具体表现为,一部分学困生表现出较为积极的心态和对未来的积极期许,与家人、朋友沟通情况良好,在学校也积极参加活动,遵守学校纪律。同时,也有部分学困生同感能力与合作意识较弱,自我认识、制定目标和解决问题方面还比较欠缺,亲子沟通少、同辈关系不佳,校内活动参与度不高,沾染不良的习性,存在退缩心理与行为等问题。
  高水平的抗逆力能够帮助学困生减轻消极心态,减少不良行为,让他们在面临学习困境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调节自我,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同时善于利用身边的优势资源战胜与克服学习困境。通过减轻危险因素对学困生的影响,增强学困生的内外部保护因素,形成抗逆力轮,从而构建起较高水平的抗逆力。基于调查结果、干预理论的分析和学困生需求调查,笔者制定了小组活动方案,一共开展了七次小组,内容分别为初识抗逆力,建立自信,学习制定目标,挖掘和利用学习资源,控制消极情绪,提升解决困难能力,回顾、总结与巩固。在这个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提升学困生的抗逆力。小组结束后验证成效环节对小组成员及重要他人进行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组员们的抗逆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家庭支持和长期性效果还有待关注。对此,笔者从家庭、学习和社会组织三个层面对长期多方位提升学困生青少年抗逆力提出建议,让学困生在高抗逆力的保护下健康成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