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学生数字素养鸿沟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6h】

中学生数字素养鸿沟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概念界定

1.3.1 数字鸿沟

1.3.2 数字素养

1.3.3 第二道数字鸿沟——数字素养鸿沟

2.1 数字鸿沟研究综述

2.1.1 第一道数字鸿沟

2.1.2 第二道数字鸿沟

2.1.3 数字素养鸿沟内涵

2.1.4 我国数字鸿沟研究综述

2.1.5 数字鸿沟综述小结

2.2 数字鸿沟成因研究综述

2.2.1 经济层面

2.2.2 社会层面

2.2.3 技术层面

2.2.4 个人层面

2.2.5 数字鸿沟成因综述小结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和框架模型

3.1.1 研究假设

3.1.2 理论模型构建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1 数字素养鸿沟调查问卷设计

3.2.2 个人层面影响因素问卷设计

3.3 中学生数字素养鸿沟指标实证检验

3.3.1 初测问卷的结构和发放

3.3.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4.1 问卷调查的对象

3.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4 数据分析

4.1 数字素养鸿沟现状调查的整体分析

4.2 各年级数字素养鸿沟现状调查分析

4.3 各维度鸿沟现状调查分析

4.3.1 互联网基本操作鸿沟现状调查分析

4.3.2 数字媒体鸿沟现状调查分析

4.3.3 信息素养鸿沟现状调查分析

4.3.4 互联网策略鸿沟现状调查分析

4.4 使用目的和接入设备鸿沟现状调查分析

4.5 影响因素分析

4.5.1 相关性分析

4.5.2 回归分析

4.5.3 共线性分析

4.5.4 假设检验和理论模型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果与讨论

5.1.1 数字素养鸿沟现状

5.1.2 个人层面成因分析

5.2 缓解数字素养鸿沟的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从军事和商业逐渐的走向了人民大众的生活中。技术的革新带来了生活的革新,但是也因此导致了新的问题的出现,数字鸿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数字鸿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最初的数字鸿沟表示为不同群体在数字准入层面的差距,被我们称之为第一道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在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随着数字化逐渐遍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数字鸿沟已经更多的体现在第二层数字鸿沟即“数字素养鸿沟”。不同个体在同等数字接入的情况下,对信息技术的技能层面掌握的差距被称为数字素养鸿沟。数字素养鸿沟比第一道数字鸿沟更难愈合,对于数字素养鸿沟的研究却远远少于它的需求,尤其少有对中学生数字素养鸿沟的探究。而中学生阶段不仅有信息技术课程更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因此中学阶段是弥合数字素养鸿沟的最佳时期。基于此,本研究对武汉市城区几所中学进行了调研,从中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究数字素养鸿沟的现状及其成因。
  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数字素养鸿沟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探讨,概述了数字鸿沟其内涵的发展历程以及数字鸿沟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数字素养鸿沟内涵,并从已有的文献中提炼出数字素养鸿沟的成因,构建数字素养鸿沟成因初始模型。针对数字素养鸿沟的内涵选取了已有的评价方法进行改进,构建了《中学生数字素养鸿沟现状的调查问卷》。将问卷进行网上发放进行了预测试,对回收的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接着将问卷在武汉市城区的几所中学进行发放,回收问卷以后利用SPSS22.0对回收的430份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模型修改,并对中学生的数字素养鸿沟现状进行有效分析。
  结果显示,在中学生中间的第一道数字鸿沟已经接近弥合,而第二道数字鸿沟情况却不容乐观。随着年级的提升,数字素养鸿沟逐渐缩小。对数字素养鸿沟直接影响的因素有计算机自我效能、计算机焦虑、个人信息意识和个人拥有计算机。年龄、寻求帮助和他人鼓励一起直接影响计算机自我效能。基于此,本文综合以往的研究,提出了弥合中学生数字素养鸿沟建议:改善信息技术教育,注重意识的培养;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弥合第一道数字鸿沟;提高计算机自我效能,消除计算机焦虑;建设数字公民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