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缝隙连接通讯在电针效应及其循经传递中的作用
【6h】

缝隙连接通讯在电针效应及其循经传递中的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第一部分电针诱导大鼠循经感传与缝隙连接关系的研究前言

第一部分电针诱导大鼠循经感传与缝隙连接关系的研究 实验一电针诱导大鼠痛阈变化与缝隙连接关系的研究

第一部分电针诱导大鼠循经感传与缝隙连接关系的研究 实验二电针诱导大鼠循经线上相关信息物质变化与缝隙连接关系的研究

第一部分电针诱导大鼠循经感传与缝隙连接关系的研究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缝隙连接通讯在电针效应及其循经传递中的作用的体视研究前言

第二部分缝隙连接通讯在电针效应及其循经传递中的作用的体视研究材料和方法

第二部分缝隙连接通讯在电针效应及其循经传递中的作用的体视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缝隙连接通讯在电针效应及其循经传递中的作用的体视研究讨论

第二部分缝隙连接通讯在电针效应及其循经传递中的作用的体视研究参考文献

综述缝隙连接通讯与经络本质的研究概况

致谢

附录已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医药学走向现代的关键。在不断探索经络实质的研究过程中,缝隙连接(gapjunction,GJ)这一大量存在于实体组织内相邻细胞间的一种直接信息通道越来越引起研究者们的兴趣。小分子和离子可经由开放的缝隙连接通道自由流动。这种直接通讯方式在细胞间物质交换、代谢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及可兴奋组织内电信号传递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表皮的缝隙连接的分布特征表现为经脉线上及穴位处较经脉线外丰富且经脉线上每个表皮细胞膜上的缝隙连接面积为邻近对照表皮细胞的12倍;小鼠和家兔肝经的皮肤深部可能存在贯通全经脉线连续无阻隔的细胞缝隙连接;大鼠幼鼠膀胱经上表皮细胞层缝隙连接相对集中。那么,此循经线分布集中的缝隙连接通道蛋白是否是经络实质的物质基础?是否参与构成针刺信号的循经传导?或者说缝隙连接及其介导的离子或代谢物质偶联在经络实质中的作用如何?为探讨这些问题,本实验研究了电针诱导大鼠循经感传现象及该现象能被缝隙连接抑制剂逆转;并进一步在活体水平实时观测了缝隙连接通讯在电针效应及其循经传递中的作用。 1电针能诱导大鼠循经感传现象,该现象与缝隙连接有关: 1.1电针穴位后大鼠的痛阈及同经上相邻穴位和脊髓背角的谷氨酸、NO和单胺类递质含量发生变化;5-HT、NE、E、NO、GLU都是重要的信息物质,参与机体许多生理活动的调节,也积极参与痛觉感受。电针穴位改变动物痛阈及相关生物信息物质的分布和含量,使之重新协调平衡。研究发现:电针升高动物痛阈,增加相应脊髓背角和皮肤处的5-HT、NE含量;同时减少相应脊髓背角和皮肤处的谷氨酸含量;减少脊髓背角的NO含量,及皮肤处的NE含量;对E没有影响。 1.2涂布缝隙连接抑制剂后,电针诱导大鼠出现的上述变化被逆转;据此初步探讨电针诱导的循经感传与缝隙连接的关系。缝隙连接抑制剂能阻断电针引起的痛阈改变;抑制电针诱导的5-HT和谷氨酸含量改变;但对电针引起的其他效应无显著影响。 2电针能诱导低分子荧光染料在裸鼠体表循经扩散,缝隙连接抑制剂可逆转这一现象: 利用实时荧光整体成像系统观察发现,电针BALB/cnu/nu型裸鼠“曲泽”穴后,穴位处注射376Da荧光染料(5,6-羧基荧光素)的裸鼠前肢相当于人手厥阴“心包经”线上出现线性扩散影像;循着前肢涂布醋酸乳膏酸化皮肤及皮下组织及穴位局部注射庚醇等细胞缝隙连接蛋白抑制剂均能阻断该荧光染料的线性扩散影像;穴位注射受体拮抗剂或Ca2+螯合剂也能阻断此线性扩散现象。 归纳发现:1、电针“曲泽”穴可诱导注射到穴位处的荧光染料沿裸鼠前肢线性扩散,与非电针组相比,电针组荧光染料扩散距离明显增加,以扩散距离比较,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沿前肢涂布醋酸乳膏、穴位注射庚醇等缝隙连接抑制剂,抑制电针诱导穴位注射的荧光染料循经性线性扩散现象,统计分析发现差异显著(P<0.05)。3、穴位注射ATPP2受体抑制剂苏拉明、NK1受体抑制剂RP96395-1、以及Ca2+螯合剂EGTA分别能阻断电针诱导的该荧光染料循经线性扩散影像,与单纯电针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其中EGTA组的阻断作用最为明显(P<0.01)。 综上所述,我们的实验结果提示缝隙连接蛋白以及Ca2+参与了针刺后信息分子的传递;细胞间、细胞上的相关受体在这些信息分子的“接力”传递中起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