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经济史上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
【6h】

中国经济史上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的回顾与评价

1.3 本文研究思路

1.4 创新与不足

2 基本理论:农地产权制度及其变迁

2.1 产权、制度与农地产权制度

2.2 制度变迁及其效应

2.3 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及其路径依赖

3 农地所有权:土地私有制度的出现与演变

3.1 导言

3.2 土地私有产权界定的经济分析

3.3 土地产权私有化的进程

3.4 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固化

3.5 地权的集中与分散及其变化的长期趋势

3.6 本章小结

4 农地使用权:土地经营制度的变迁

4.1 导言

4.2 农地使用权制度安排的经济分析

4.3 农业耕作经营模式的演变

4.4 租佃制度的演变

4.5 传统小农家庭经营的经济绩效

4.6 本章小结

5 农地收益权:地租分配制度的变迁

5.1 导言

5.2 剩余权利安排的经济分析

5.3 地租形态的演进及地租率

5.4 农地收益分配的激励和消散功能

5.5 本章小结

6 本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研究传统农业社会经济史上的制度变迁及其绩效,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研究土地产权归属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由于产权即财产权利包括所有权、使用权与收益权等,因此,考察土地产权制度就主要是考察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耕作经营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等内容。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描述与分析,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中国历史上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并试图分析为什么一方面虽然中国早在14世纪就存在西方18世纪产业革命才具有的条件却终究没有发生产业革命,另一方面中国历史绵延几千年而中华文明从未间断因而成为人类古代文明的唯一完整保存者。
  本文的结论是,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贯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演变的始终,中国历史上的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与中国经济史的演进息息相关。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土地的私有制,土地产权的清晰,成为促使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激励制度。但自秦朝明确土地私有权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以后,地权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使得土地这种生产要素作为资本积累常常被打断。中国明清以来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层面,在于土地产权制度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产权结合的层面上,中国地主型的土地制度对中国的整个经济发展造成了有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就是它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耕作经营模式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地变革,从“千耦其耘”的集中耕作、大小庄园的集体耕作、均田制下的家庭耕作、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契约租佃耕作,到地主雇工经营,这些制度的变迁,既是对当时社会政治军事形势变化的必然适应,也是社会历史前行的自然选择。小农家庭生产单位是中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经营模式,虽然从微观的生产单位(家庭或小农场)的层面来说,传统小农经济是一种比较有效率的经营模式,但从宏观的角度看,传统小农经济自身毕竟存在诸多局限性,不利于规模经营和更高技术的采用,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和近代社会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阻碍作用。中国至迟自秦汉时期即出现实物地租,明清时期普遍实行实物定额租制,而且货币地租也开始流行,这些都是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制度创新;但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封建社会,地租率超过50%显然偏高,超出佃农的承受能力,导致佃农无法进行农业积累,并且拥有土地所有权的高收益率使得购买和兼并土地有着巨大的利益冲动,这是自耕农失地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既发展又不能充分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出现停滞和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根本原因。
  本文的特点是,明确和系统地提出中国历史上土地产权的不稳定性是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和资本积累的主要原因的观点,并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探讨小农经济的效率,认为在传统农业社会,适应当时生产技术条件的小农经济(包括自耕农经济和租佃经济)是有效率的,但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改进,小农生产模式就落后和不适应了。本文对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租佃关系中地租率过高,使得农业内部的积累无法进行,只能维持甚至有时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学术观点也作了论证。
  本文的不足集中表现在对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尚嫌肤浅,并且没有使用数理模型进行研究和论述,这使得本文的论证过程及其说服力受到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