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19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临床分析及其外周血中髓系衍生抑制细胞(MDSC)的检测
【6h】

119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临床分析及其外周血中髓系衍生抑制细胞(MDSC)的检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 119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临床分析

第二部分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中MDSC的检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梅毒血清固定的研究进展

致谢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梅毒血清固定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其可能相关的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中MDSC的检测,试图探讨MDSC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细胞免疫中的作用,为制定梅毒血清固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1.对我院皮肤性病科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有完整临床资料的119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2.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中CD11b+CD33+HLA-DR-MDSC的比例,同时分析MDSC比例与患者血清固定病程长短及血清固定RPR滴度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
   1.发病特征:梅毒血清固定主要发生在性行为活跃的青壮年,男女比例约为1:2.5,自由职业者、工人、个体户占68.07%,高中及初中的文化水平者占64.7%,49.58%的患者合并感染其他性病。
   2.梅毒类型及RPR初始滴度:显性梅毒25例(21.01%),潜伏梅毒94例(78.99%)。RPR初始滴度:19例(15.97%)1:64;41例(34.45%)1:32;28例(23.53%)1:16;18例(15.13%)1:8;8例(6.72%)1:4;5例(4.20%)1:2。
   3.梅毒血清固定形成时间:显性梅毒血清固定形成时间:17例(68.00%)在半年以内;4例(16.00%)在半年至一年内;4例(16.00%)在一年以上。潜伏梅毒血清固定形成时间:46例(48.94%)在半年以内;26例(约27.66%)在半年至一年内;22例(约23.40%)在一年以上。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脑脊液检测:24例患者进行了脑脊液检测,14例TPPA(-)RPR(-);10例TPPA(+)RPR(-)。1例白蛋白量升高,2例乳酸脱氢酶升高,脑脊液颜色、压力、白细胞数均正常。24例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5.血清固定合并妊娠:23例梅毒血清固定妊娠妇女经大剂量水剂青霉素规则抗梅治疗后,RPR滴度无增高,未发生梅毒疹,且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妊娠结局:足月分娩率为95.65%,早产儿发生率仅为4.35%;胎儿出生时体重均在正常范围,发育均未见异常;TPPA(+)RPR(+)者3例(13.04%),TPPA(+)RPR(-)19例(82.61%),TPPA(-)RPR(-)1例(4.35%);无早期先天显性梅毒儿。随访:RPR均于出生后6个月转为阴性,TPPA均于出生后9个月转为阴性;随访2~3年,体格发育与智力发育无异常。
   6.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60例非妊娠及哺乳期患者检测了T淋巴细胞亚群,32例(53.33%)正常,28例(46.67%)异常,其中26例(43.33%)CD4+T细胞降低,21例(35.00%)CD8+T细胞升高,23例(38.33%)CD4+/CD8+比值降低。
   7.MDSC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MDSC比例分别是13.00%±9.22%、6.20%±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论】
   1.潜伏梅毒患者较显性梅毒患者可能更易发生血清固定。
   2.梅毒血清固定可能与无症状神经梅毒有关。
   3.梅毒血清固定合并妊娠妇女使用大剂量水剂青霉素治疗安全、有效,且能控制先天梅毒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
   4.CD4+/CD8+比值降低可能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形成有关。
   5.外周血中的MDSC明显升高,可能是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的原因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