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白细胞的端粒长度、p53基因多态性和人类乳头状病毒感染对中国汉族人群中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病风险共同作用的研究
【6h】

白细胞的端粒长度、p53基因多态性和人类乳头状病毒感染对中国汉族人群中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病风险共同作用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端粒缩短作为有丝分裂的生物钟,已经被认为是一种癌症的预测标志物。然而,关于端粒长度预测肿瘤发病风险的研究在中国汉族人群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领域数据有限。以往的研究表明,p53基因多态性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相关的食管鳞癌有关。鉴于端粒和p53在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和调控细胞周期中的作用,以及HPV在端粒长度的稳定/延长和p53蛋白的降解中的作用,将评估白细胞的端粒长度,p53基因变异体和HPV16血清学状态三者在食管癌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关联,探索三者与食管癌的发病风险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为此将在包含了308例食管鳞癌患者和309例健康对照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分析端粒长度,P53基因多态性以及HPV感染在食管鳞癌发病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外周血白细胞的端粒长度由SYBR Green实时定量PCR检测。P53 Arg72Pro(rs104252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利用TaqMan法进行基因分型。HPV-16的血清学状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文中所使用统计分析软件为 SPSS。所选择的危险因素和食管癌的发病风险的关联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实验结果:与端粒较长的人群相比,端粒较短的人群患食管鳞癌的风险明显增高(校正OR,2.008;95%CI,1.412-2.799)。这种风险在HPV感染或/和具有p53 Arg/Arg或Arg/Pro基因型的人群中进一步提高。当参与者同时具备了较短的端粒,p53 Arg/Arg或Arg/Pro基因型和HPV16感染这三种因素时,相比于没有这三种因素任何一种的参与者,患食管鳞癌的风险可提高到12.076倍(95%CI,5.491-26.557)。
  实验结论:外周血中白细胞的端粒长度较短是食管鳞癌的易感遗传因素,与p53突变体和HPV阳性的血清学状态联合后对食管鳞癌的发生有累加性的促进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