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羟乙基淀粉及腹腔微创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腹内压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6h】

羟乙基淀粉及腹腔微创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腹内压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前言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羟乙基淀粉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高压患者腹内压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背景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数据处理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微创穿刺引流在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作用

背景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数据处理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1穿刺后引流组和对照组液体复苏量比较(P>0.05).

第三部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中心静脉压与腹腔压力的关系

背景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 II)评分标准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羟乙基淀粉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高压患者腹内压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羟乙基淀粉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腹腔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tion,IAH)患者早期腹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炎症因子和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8年11月我中心SAP临床研究数据库,选取SAP合并 IAH(IAP>12mmHg)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液体复苏方案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乳酸林格溶液联合羟乙基淀粉复苏)和对照组(仅用乳酸林格溶液复苏),分析两组间IAP,平均APACHEⅡ评分,炎症因子(IL-1,IL-8和TNF-α),肾功能(BUN和Cr)差异。
  结果:共有55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研究组患者24例,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的基线水平一致。治疗后第3天和第5-8天,研究组和对照组的IA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IAP相对基线的下降幅度自第3天起,研究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平均 APACHEⅡ评分相对基线的下降幅度自第5天起,研究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IL-1和IL-8水平于第8天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NF-α水平于第4天和第8天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入院后第1,4,8天研究组和对照组BUN和C 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使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有助于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高压患者的腹内压和APACHEⅡ评分、下调炎症因子,对肾功能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第二部分:腹腔微创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腹内压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腹腔高压患者早期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0年10月我院胰腺外科中心确诊的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穿刺组共17例患者,均于入院后1周内行腹腔微创穿刺引流;对照组共17例患者,从未行腹腔穿刺的患者中随机选出并与穿刺组患者严格配对。分析两组间腹腔压力,中心静脉压,心率,APACHE II评分,C-反应蛋白,TNF-α,IL-1,IL-6以及IL-8水平的差异。
  结果:穿刺组于入院后0-6d(平均1d)内行腹腔微创穿刺引流,引流时间为2-8d(平均5d),引流量为2871±2210 ml。穿刺组腹腔压力和中心静脉压于穿刺首日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穿刺第二日起下降速度慢于对照组;心率和APACHE II评分穿刺组下降快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穿刺组C-反应蛋白,TNF-α,IL-1,IL-6以及IL-8水平下降较快或增加较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期腹腔微创穿刺引流能降低SAP患者IAP,下调炎症因子水平,可能可改善合并有腹腔高压或腹腔室间隔综合征的患者预后。微创穿刺引流在SAP患者中的确切作用需要进一步的RCTs证实。
  第三部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中心静脉压与腹腔压力的关系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早期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与腹腔压力(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8年11月我中心SAP临床研究数据库。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72小时内就诊,分析入院首日CVP随IAP变化的关系。运用EmpowerStates和R软件(http://www.R-project.org)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根据CVP水平3分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以CVP为因变量,IAP为自变量绘制散点图并进行曲线拟合。运用阈值效应分析方法,构建CVP和IAP的拟合曲线并寻找曲线拐点,并构建CVP和IAP的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和二分段线性回归模型。进而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连续变量IAP对连续变量CVP的独立作用的大小,得出IAP对CVP的回归系数和95%置信区间(95%CI)。
  结果:在SAP入院首日,CVP随IAP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将纳入人群按一般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组后,不同亚组中CVP仍呈现出随IAP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通过阈值效应分析,发现当IAP<15.7mmHg时,CVP随IAP的增加而增加(β:0.21,95%CI:[0.00,0.41], P=0.054);当IAP>15.7mmHg时,CVP随IAP的增加而减小(β:2.12,95%CI:[-2.67,-1.57], P<0.001)。当校正了平均动脉压和腹腔灌注压后,相似的趋势同样存在。
  结论:在早期SAP患者中,在IAP<15.7mmHg时,CVP随IAP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当IAP大于15.7 mmHg时,CVP随IAP的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