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子创新网络研究
【6h】

“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子创新网络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创新网络相关研究

2.1 国外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3 “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网络结构

3.1 构成要素及节点

3.2 网络联结

4 “武汉·中国光谷”创新网络的演化阶段

4.1 “武汉·中国光谷”网络特征

4.2 结网过程

4.3 演化特点

5 “武汉·中国光谷”创新网络的价值链

5.1 价值链理论

5.2 企业内部价值链

5.3 企业外部价值链

5.4 其他价值链

6 “武汉·中国光谷”创新网络的知识流

6.1 创新网络的知识流机理

6.2 “光谷”企业内部知识流

6.3 “光谷”企业外部知识流

6.4 区域内知识流

6.5 跨区域知识流

7 强化创新网络创新功能的对策

7.1 合理引导空间布局

7.2 加强创新网络中关键节点的联系

7.3 延伸创新网络之间的价值链

7.4 完善科技创新金融网络

7.5 加快中介机构的发展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光电子技术是当代综合性高新技术,光电子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合理促进本国的光电子技术创新、促进光电子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和创新网络,特别是光电子产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可发现目前中国学术界对创新网络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但针对光电子创新网络、特别是以具体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成果还非常薄弱。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武汉·中国光谷”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成为中国光电子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光电子产业集群。以其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从网络视角对“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武汉·中国光谷”创新网络的构成、空间分布、演化过程、价值链及知识流,无疑对光电子产业发展乃至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网络节点构成是创新网络基本特征之一。“武汉·中国光谷”创新网络的主体和关键节点是企业,这与其它创新网络相似。同时,大学与科研机构在“武汉·中国光谷”创新网络中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提供者,在创新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政府是创新网络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创新活动的主要推动者,以调控方式介入创新网络的运作,其作用主要是制定政策,创造良好创新环境。在创新网络中,创新基金、风险投资机构、国有或商业银行、证券市场等多个层次和类型的金融机构,共同组成了创新网络的金融体系;企业协会、技术市场、各级信息中心、咨询机构、产学研协调机构等服务性组织则扮演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演化模式能够反映创新网络发展的基本规律。“武汉·中国光谷”属于政府主导形成的创新网络模式。在高新区等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创新网络经历了萌芽、发展、组建等阶段,目前处于成熟更新状态。其演化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动态性、根植性、互动性和互补性。
  价值链理论是研究创新网络节点间链接关系的重要分析方法。在“武汉·中国光谷”,企业格外重视研发投入,自主研发能力是其价值创造的核心;销售是创新网络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武汉·中国光谷”创新网络的外部价值链,对周边已经具有一定的辐射能力,形成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创新节点。
  “武汉·中国光谷”创新网络的知识流主要有光电子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光电子企业与其它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区域内知识流和跨区域知识流4种表现方式。光电子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包括光电子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部门之间的知识流动;光电子企业与其它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包括光电子企业与光电子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光电子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光电子企业知识及技术的扩散和光电子企业人员流动等,主要通过政府引导、校企联合、企业联盟等方式开展研发活动;武汉的多个行政区以及黄石、荆州等地,都在积极发展光电子产业,并已经与“武汉·中国光谷”开展深入合作,初步形成了光电子上下游产业的区域性知识流;同时,“武汉·中国光谷”也与国内的其它光电子创新集群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光电子创新集群展开横向和纵向合作,促进了跨区域的知识流发展。
  “武汉·中国光谷”的发展时间尚且较短,还有进一步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合理引导空间布局、加强创新网络关键节点的联系、延伸创新网络之间价值链、完善科技金融创新网络和加快中介机构发展等几个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