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指标建构研究
【6h】

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指标建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概念界定

1.5 文献综述

1.6 研究设计

2 基于文本分析法的教师专业伦理指标建构

2.1 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文本的文本分析

2.2 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文本的比较分析

2.3 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文本的理论分析

3 基于问卷法的教师专业伦理指标建构

3.1 研究目的、对象和方法

3.2 问卷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及信效度检验

3.3 教师专业伦理指标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3.4 教师专业伦理指标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3.5 小结

4 基于访谈法的教师专业伦理指标建构

4.1 访谈对象

4.2 基于访谈对教师专业伦理现状的现实建构

4.3 教师专业伦理现状的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建议

6 结语

6.1 研究的创新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的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指标建构的适合度评定问卷

附录2 半结构性访谈提纲

附录3 项目分析摘要表

展开▼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布了系列文件旨在对教师专业伦理的重要性提出要求。然而在当前我国社会急剧转型,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专业地位和职业声望受到冲击。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研究集中在教师职业道德到教师的伦理精神探讨,却对教师专业伦理的实证研究鲜有探究。在此前提下,教师专业伦理指标建构的实证研究存在着必要性。
  目前国内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为教师专业伦理的理论建构研究,教师专业伦理的国际横向比较分析研究,本土建构实证研究。国外研究则集中在关注教师专业伦理在应用上存在着的困境和解决方案,以及更加具体的相关条例建立。我国目前教师专业伦理的研究还处于理论建构阶段,相应的实证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存在着不够系统,研究方法层面不够实证的问题。
  本研究在于探讨教师专业伦理指标建构的,对现行教师专业伦理规范进行国际间横向对比,结合实际问卷调查及访谈获得教师专业伦理指标建构的模式。
  研究选取目前国际现行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文本。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建构教师专业伦理的各项指标,并以此获取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指标建构的理论基础。
  调查问卷的研究主要是随机抽取我国不同地区公立或私立学校中从事教学工作的初中小学教师,运用编制的《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指标建构的适合度评定问卷》对他们进行测试。问卷的样本容量为152,五个维度的信度介于0.8至0.9这个区间,总体信度为0.938,说明问卷的信度较高。本研究通过对五个维度的分问卷项目之间以及问卷总分的相关分析检验两者的内部一致性。结果显示,五个维度与整体问卷间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问卷的各部分内部相关比较显著,整个问卷的建构效度比较高。探索性因素分析中,问卷的KMO值为0.906,大于0.9,对问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最后抽取到3个因素,解释总变异的64.754%,把抽取出的因素分别命名为“底线伦理”,“德性伦理”和“义务伦理”。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的三个因素“底线伦理”,“德性伦理”和“义务伦理”建构是合理的。
  通过对五名中小学教师的深入访谈,认识到教师专业伦理在具体教育场域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教师的发声权益渠道狭窄,惩罚和体罚的界限不清,现行教师专业伦理管理机制对教师专业伦理的管理不系统,教师专业伦理在评价方式上有强烈的功利性倾向等具体的现实问题。
  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的横向维度包括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与同事的互动,教师与家长/监护人的互动,教师的社会责任,教师专业伦理的纵向维度包括底线伦理,义务伦理、德性伦理和关怀伦理。
  研究建议教师专业伦理构建范式重新建构,推行自下而上的教师专业伦理制定策略,扩大参与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制定的群体,教师自治组织的重新建构,将教师专业伦理“自律”规范和“他律”规范的结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