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族国家的冲突场域——论十七年文学的批评嬗变
【6h】

民族国家的冲突场域——论十七年文学的批评嬗变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十七年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十七年文学”批评史,受到西方文学思潮、当代文艺运动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批评风貌。 在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以前,“十七年文学”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映,被推崇到极高的地位;进入80年代,随着新启蒙主义的兴起,以“纯文学”与“审美”为价值标准的文学批评,把具有意识形态背景的“十七年文学”边缘化,使其一度成为文学史上的“盲区”;直到90年代,“再解读”学者们阐发出“十七年文学”的独特现代性,赋予这段文学新的言说空间,获得了学术界新的评价;而在新世纪,“新左派”与自由主义学者针对“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等问题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论战,延续至今仍无定论。 伴随着对“十七年文学”现代性探讨的广泛展开,“民族国家”这一概念浮现,并以此建构起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框架。而“十七年文学”的批评嬗变,可以视为这个“想象的共同体”中启蒙思想、阶级意识、传统文化、国家民族立场等因子,不断杂糅与互动的产物。基于时代的演进与内部冲突的复杂性,“民族国家”这一话语构建也存在着自身危机和整合的困境。 本文以“十七年文学”的批评嬗变为切入点,见证丰富的时代思潮与思想史的变迁历程,试图发掘“民族国家”这一话语构建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当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纳入这个话语场,聚焦于现代民族国家叙事的宏大叙事时,是否存在新的以集体主义遮蔽个体的倾向,值得在这场“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中予以正视和警惕。

著录项

  • 作者

    吴思旻;

  •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 学科 文艺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梅兰;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艺术;
  • 关键词

    民族国家; 场域; 十七年文学;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