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Wagner 0期糖尿病足足的临床观察
【6h】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Wagner 0期糖尿病足足的临床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正文

一、临床资料

1.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

二、诊疗标准

1.诊断标准

2.纳入标准

3.排除标准

4.剔除标准

5.观测指标

三、研究方法

1.分组方法

2.设计方案

3.治疗方法

四、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

讨论

1.中国传统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1.1 历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消渴病的概况

2.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2.1 糖尿病足的概念及病因

2.2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

2.3 糖尿病足的治疗

3.本课题确立的理论依据

3.1 本研究中治疗方案的选择

3.2 治疗方案选穴依据

3.3 对照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4.试验结果的分析

5.本课题的创新与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概括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足部因为神经发生病变使下肢自我保卫功效减弱,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动脉回心血量较少致微循环阻滞而产生溃疡和坏疽的疾病状况。超过15%比例的糖尿病患者,有发生足部溃疡甚至坏疽的可能。据权威组织统计发现,糖尿病最终导致截肢的患者占全年截肢患者的比例超过50%。在我国,糖尿病的得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向,糖尿病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会引发微血管的病变,亦是糖尿病足最为重要的伤害要素。其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其中以对称性、复发性的神经受损最常见,该病累及范围较广,既可以累及感觉神经,还可以累及运动神经,甚至对自主神经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下肢的感觉神经最先受累,而且受累的范围也是最为普遍,因此,糖尿病患者发生足部病变的可能性最大。因为神经产生病变而缺乏保护性反馈,加之在组织受损害时伴有感染而致糖尿病足,是引起糖尿病肢端坏疽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的产生每每迟于病理形式,致使确诊时病理变化多已明显,是以易于错失初期医治的机会,使患者之后的日常生活及康复治疗更加艰巨。所以,我们倡导,针对糖尿病这种病,应该尽早的发现,而且应使用各种诊断技术判断出此病发生的原因,然后尽早的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如此才能够使康复治疗的效果明显改善,而且可以大大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致残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因此本研究针对早期的糖尿病足采选电针干预的方式来观测疗效,为在临床上改进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改善此病的临床疗效以及研究针灸防治糖尿病足的科学原理打下基础。
  方法:将收集到的62例糖尿病足Wagner0期患者依据接受医治的时间次序随机分为:A组: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组(21人);B组:电针组(20人);C组:穴位注射组(21人)。在治疗过程中,A组和C组各脱失一例患者,因此,最终三组患者均为20人。所有入选糖尿病足Wagner0期的患者在血糖控制方面停用所有降糖口服药,均采用胰岛素把血糖控制稳定。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的选穴及操作方法皆与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组的相应疗法内容相同。治疗期间严禁治疗方案的擅自更改。参与本研究的针灸医师均经过标准的专业培训,保证60例患者的治疗方法无差别。针灸医师在不了解分组的情况下,对患者治疗前1d和治疗2疗程(即2个月)后的神经肌电图的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并同时记录该病的中医症候积分情况,根据糖尿病的周围神经病变积分表进行实时记录,综合各项指标后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
  1.三组糖尿病足患者,在治疗前一天及治疗两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对比(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电针结合穴位注射组的总有效率为95%,电针组总有效率为70%,而穴位注射组总有效率为60%,电针结合穴位注射组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而电针组与穴位注射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电针结合穴位注射组的治愈率为30%,电针组为15%,穴位注射组为10%,电针结合穴位注射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而电针组与穴位注射组无明显差别。
  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对比结果显示,三组患者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的减低,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而从治疗两个疗程后三组之间的积分对比中,电针结合穴位注射组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另外两组,有显著性差别(p<0.05)
  3.从三组治疗前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分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三组患者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一定水平的减低,有显著性差别(p<0.05)。而从治疗后三组之间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分对比中,电针结合穴位注射组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分明显低于另外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别(p<0.05)。
  4.三组糖尿病足患者治疗前1d和治疗2个疗程后腓肠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变化的对比,三组患者腓肠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在治疗2个疗程后与治疗前1天对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减低,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但治疗后三组之间MCV和SCV的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三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程度各有不同,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组明显优于另外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
  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组、电针组、穴位注射组三组治疗两个疗程后中医症候积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分、患侧下肢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而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电针组及穴位注射组。因此,在临床治疗早期的糖尿病足时,应选取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的综合疗法来治疗,以期取得更佳的疗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