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德国文学作品中的反思意识研究
【6h】

德国文学作品中的反思意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直面战争的“废墟文学”

第一节 《大门之外》何处是故乡

一,剧中的人物

二,“砍光伐尽”的语言

第二节 被战火摧毁的青年一代:《流浪者,你若到斯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反思性回忆时期

第一节 《铁皮鼓》第三帝国的阴霾

一,极权主义下的荒诞生活

二,迷茫的赎罪之路

第二节 《德语课》: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一,作家的自我剖析

二,尽职问题的历史根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战争的双重反思

第一节 《朗读者》:两代人的赎罪

一,纳粹时代结束后的两代人

二,再次朗读的意义

第二节 《蟹行》:施害者到受害者的身份转变

一,祖孙三代回忆历史

二,触碰禁忌的回忆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二战结束不久,部分德国作家成立了四七社,这是一个旨在清算纳粹时期的“宣传语言”,建立以社会政治为中心的德国新文学的文学论坛,初具反思意识的“废墟文学”由此诞生。德国战后反思文学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945-1959年为批判战后现实时期,1959年-7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旨在分析德国人在纳粹时期的罪责,80年代以来为直言自身伤痛的“打破禁忌”时期。
  本文分别选取了每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篇作品对不同时期的反思意识和主题演变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德国反思文学的创作主体分别经历了三代人,反思意识受创作主体的个体经历影响。第二,反思意识受到德国流亡社会科学家的极权主义理论和新历史主义影响。第三,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推动了反思文学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