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与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及发展
【6h】

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与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及发展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三、研究的任务和方法

第一章 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由来发展及其历史地位与传统

一 联欢节的由来

二 联欢节的历史分期及其潮起潮落的原因

三 联欢节的历史地位及特征与传统

第二章 新中国青年代表团连续参加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历史全貌

一 精彩的亮相 光辉的纪元

二 高潮迭起 快速发展

三 风云突变 高潮回落

第三章 联欢节有力推动了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一 新中国音乐史上的丰碑

二 联欢节培养造就了新中国一代音乐精英和领军人

三 联欢节推动了国家级艺术院团的建立发展和全国性音乐活动的开展

四 联欢节打造、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经典曲目体系

五 联欢节为中国音乐再度走上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 论 新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联欢节的启示

一、积极开展对外音乐艺术交流是加快音乐事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以我为主”、三个“三分之一”是开展对外交流的根本指导方针

三、让中国音乐在对外交流中走向世界必须坚持“四性”原则

四、坚持将对外交流与国内建设相结合才能切实推进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五、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决定我国文化对外交流的状态和效果

六、加强音乐艺术对外交流,可以推进民间外交促成国家对外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联欢节部分相关照片

发表的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近代以来,西乐东渐。在接受西方音乐的同时,中国音乐家也向往着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宣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展示掌握西方音乐艺术的优异成绩,这是我国近代音乐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这个理想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参加历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以下简称联欢节)开始逐步实现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0年代,正值“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阵营开始对峙的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通过“联欢节”开展外交纵横,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影响,而社会主义新中国也通过“联欢节”这个国际化的舞台,走向了世界,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封锁。
  “联欢节”由“世界民主青年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Democratic Youth)组织,早期每两年一届,轮流在东欧和北欧诸国举办。联欢节的主要的内容是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包括艺术、体育等方面的表演、展示和竞赛。其中音乐活动是最为主要的部分。我国负责参加“联欢节”活动的领导机构是共青团中央、文化部、外交部、全国青联、全国学联等有关部门。
  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与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及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音乐史学课题。新中国在1949~1962年间,连续参加了七届联欢节,历时十四年。联欢节对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及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
  由于1957年后我国“左”的错误的不断发展,直至“文革”的影响,致使有关联欢节的研究成为一个禁区,无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人们已经陌生甚至将它淡忘。从国际上看,上世纪受1989年东欧剧变的影响,国际上也很少有人研究联欢节。至今,国内外关于联欢节的专著尚付阙如。因此,本题研究难度较大,写作这篇论文是具有开拓性的劳动。
  本人在导师陶亚兵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本文的研究与写作。在广泛搜集并占有大量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联欢节活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揭示并阐述了一系列的创新点。本文阐述了联欢节由来发展及潮起潮落的极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厘清了其历史发展及其所呈现的阶段性,并据此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历史分期;对新中国参加联欢节以及后来又退出的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探讨了新中国连续参加七届联欢节的历史全貌,并对其初期参加、走向高潮和高潮回落进行了分阶段的研究与论述,真实地再现了这段光辉而难忘的历史。本文着重探讨并阐述了联欢节对新中国音乐事业建设及发展的推进和影响;以及联欢节所给予的我国音乐艺术对外交流的规律性的启示及其基本经验。
  联欢节是新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和强有力的推动。每届联欢节举办前的筹备时间为一年,节后巡演时间也是一年,即“两年一届、一届两年”,新中国连续参加七届联欢节,十四年间的七届联欢节的相关工作从未间断,因此联欢节对新中国音乐事业建设的推动是一个持续不断而有力的过程。这种推动是全面的、具体的、有效的:发现并培养了新中国一代音乐精英;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经典作品,构建了中国特色的音乐体系;以联欢节获奖者为骨干力量,陆续组建了国家级音乐院团;通过联欢节,独具魅力的中国音乐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流传,我国艺术家的足迹遍及东欧、北欧、西亚,为新世纪的中国音乐艺术再度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参加联欢节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对于拓展和深化中西音乐交流史的研究,对于我国在新时期扩大对外交流的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的音乐艺术文化,增强我国国际竞争的软实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与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