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调查与研究
【6h】

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调查与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 论

一、选题缘起及理论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五、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1980年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社会背景

一、会演的政治背景

二、会演的文化背景

注释:

第三章 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概况

一、会演前的准备

二、各省、自治区的会演准备工作

三、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概述

注释:

第四章 1980年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社会影响

一、对国家政府部门的影响

二、对专业工作者的影响

三、对少数民族代表的影响

注释:

第五章 从会演折射的问题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会演反映的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再思考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举行的一次规模最大、参与民族最多的文艺活动,会演历时一个月,共上演300多个节目,来自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黑龙江、吉林、福建、广东、浙江、湖南、四川、青海、西藏、甘肃、辽宁、贵州、云南十七个省、自治区的代表团和中央民族歌舞团参加了会演,分为五轮演出,每轮有4—5个代表团分别参演。在会演结束后,从参演作品中选出部分优秀节目进行4台歌舞和2台戏剧的联合公演,共108场,观众达16.8万人次。此次会演的举办使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以高调的姿态呈现在国人眼前,集中展示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歌舞、戏剧等艺术水平的提高。会演中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被人们广泛关注,如藏族民间舞蹈《牧狮》、回族歌舞剧《曼苏尔》、黎族神话剧《甘工鸟》、藏戏《朗莎雯波》、壮族舞蹈《花山战鼓》等。大批优秀的编导、演员、歌手也在此次会演中脱颖而出,如巴图、赵玉衡、阿尔昂·银杏姬斯、莫平琴、阿拉泰等。这些优秀的作品和演员的出现为理论界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良好的契机,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学者们对少数民族文艺存在的偏见。
  1980年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对少数民族文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它使少数民族文化地位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觉增强,使学者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放到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研究上。但是对于这一文化现象学术界并没有把它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对它的研究也是少之又少。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对会演的过程描述,揭示其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从而激发学者对于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以及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再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