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自我指涉和无主体的系统世界——解析卢曼对现代社会的理解
【6h】

自我指涉和无主体的系统世界——解析卢曼对现代社会的理解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何为现代性?

1.2 当代社会理论的“现代性”特征

1.3 文献资料与研究框架

第2章 意义、功能和系统:社会系统理论的形成基础

2.1 系统论的社会学研究

2.2 从意义结构到意义维度

2.3 功能主义的系统革命

第3章 沟通与社会系统

3.1 从“行动”到“沟通”:基本分析单位的转变

3.2 复杂性的产生:沟通过程的双重偶然性

3.3 沟通代码:约制双重偶然性的策略

3.4 沟通媒介:跨系统如何实现

3.5 社会系统的反思和自我参照

第4章 未来何以可能:一个无主体的社会

4.1 技术治国的缺陷与补全

4.2 个体去主体化和社会的自主体化

4.3 信任:未来社会的希望

第5章 对社会系统理论的几点评价

5.1 卢曼在现代性预设下的思考逻辑

5.2 社会系统理论的理论意义及缺憾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社会系统理论是卢曼以独特视角观察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特征而产生的理论成果,想要理解社会系统理论,必须首先理解“现代性”的经典内涵和卢曼特指分别是什么。总的来说,卢曼建构社会系统理论,其目的在于对现代社会做出一个不同于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全新解释,因此在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卢曼采取了非典型性的系统论视角和方法论,以此实现与经典理论体系的区别。
  社会系统理论是基于差异而非统一的,从“区异”出发,以“沟通”而非“行动”作为基本分析单位解释社会系统及其功能次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作过程。在建构社会系统理论时,卢曼采纳了系统理论的最新范式,继承并改造了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并将对“意义结构”这一概念进行再次形构。由于现代社会具有高度复杂性和极大偶然性这两个突出特征,卢曼将时间维度纳入意义维度之中,以使其对可能性进行解释的能力“最大化”,从而将人类对经验世界的理解维持在一个可预期的和可控的水平。因此,社会系统作为一种依靠着自我参照性进行反思的系统,能够完成自身的分化和进化;社会秩序的生产和再生产也能够借助这一自我指涉的模式进行解读。虽然在卢曼看来,由于受到无法避免的双重偶然性的影响,沟通的完成是高度不可能的,但它仍然是同时生产和消减系统冗余信息的一种有效方式,并使得某些可能性有可能通过意识结构的固定获得变为恒定经验的机会。
  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概括现代性的经典内涵和卢曼的特殊理解,以及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解读了社会系统理论的三个理论基础——意义、功能和系统的理论渊源,以及卢曼的演绎发展;第三章分析了社会系统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核心概念——“沟通”和“社会系统”的内涵及关联,解读社会系统是如何通过沟通完成自身的反思和自我参照;第四章回应了学界对社会系统理论的两个批评——技术治国和反人本中心倾向,并通过对“信任”的展开分析解读卢曼对未来社会独特的人文关怀;第五章讨论了卢曼在现代性这一预设下的理论思考逻辑,以及社会系统理论的意义及缺憾;最后是结论与讨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