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帽儿山地区森林景观动态过程及景观生态评价
【6h】

帽儿山地区森林景观动态过程及景观生态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前言

1.1景观生态学研究概述

1.1.1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1.1.2国际景观生态研究概述

1.1.3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概述

1.2景观格局与动态分析

1.2.1景观异质性

1.2.2景观空间格局

1.2.3干扰

1.2.4等级理论和尺度分析

1.2.5景观模型和模拟方法

1.2.6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3森林景观生态学研究评述

1.4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研究地点概况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2.1.1.地理位置

2.1.2.气候概况

2.1.3.资源概况

2.2研究方法

2.2.1研究地区景观要素类型的划分

2.2.2景观要素生态潜力评定

2.2.3 3S技术相关软件的使用

2.2.4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2.2.5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

3.结果与分析

3.1帽儿山地区景观格局现状

3.1.1景观组成结构与异质性

3.1.2森林景观空间结构特征

3.1.3景观要素空间分布趋势面分析

3.1.4小结

3.2帽儿山森林景观动态

3.2.1景观要素组成及景观异质性动态

3.2.2森林景观斑块特征动态

3.2.3景观要素空间分布趋势动态

3.2.4小结

3.3森林景观动态模拟和预测

3.3.1景观动态马尔可夫模型转移概率矩阵的确定

3.3.2模型模拟效果分析与评价

3.3.3小结

3.4帽儿山地区景观生态评价

3.4.1景观生态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3.4.2景观异质性指数的主成分分析

3.4.3小结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与讨论

4.2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该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帽儿山地区的森林景观进行了空间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对帽儿山的森林景观进行了科学评价.1、林地是帽儿山地区景观的基质,在控制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疏林地、造林地、荒地、沼泽地、居民点、工厂等景观斑块镶嵌于景观中.2、研究地区的景观异质性高,斑块破碎,异质景观要素斑块交错镶嵌于景观中.随着景观要素类型的细分,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有所提高.人类干扰对景观多样性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中度干扰区域景观多样性最高.3、景观中不同景观要素的斑块平均规模和斑块粒级结构都有较大差异,反映出它们处于不同的生态过程和干扰状况之中.研究地区总体林地斑块规模要大于非林地景观要素的斑块规模,但斑块形状的变异较大.总体上人工控制的斑块形状相对较规则,自然景观斑块的形状较复杂.4、研究地区景观要素水平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体现了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水平地带分异,景观异质性特征明显,局部地形在控制景观要素空间分布趋势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研究地区南部的生态潜力值较低,又以东南角和西南角的生态潜力值最低.植被沿海拔梯度呈极为明显的带状分布趋势.5、研究地区林地面积比和优势度始终是最高的,林地的面积比表现出稳定持续增长的趋势,这也反映了林区森林植被恢复、景观质量提高的基本过程.森林景观恢复初期,林地和景观总体斑块密度和边缘密度都在增加,随着种群的不断扩展,小斑块逐渐被合并,斑块形状逐渐变得规则.景观聚集度在研究时段内基本上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景观总体的多样性呈下降趋势;而林地各森林类型之间的面积比例关系趋于平衡,景观多样性有所提高.6、研究地区的景观仍以中小斑块为主,总体斑块平均规模有所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景观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各景观要素各不相同的变化方向和速率,景观总体的斑块平均规模在研究时段内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形状指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与人为活动关系密切的景观要素或直接由人为活动创造的景观要素,其斑块特征受人为活动方式直接控制.对于自然环境控制为主的景观要素,其斑块特征的变化表现出多方向多途径的变化格局.7、在该研究尺度上,水平空间位置对景观动态变化没有明显控制作用,而地形地势对环境资源的空间配置作用明显,地形地势同时影响人为干扰的强度和空间分布.上述因子是研究地区景观结构动态变化的基础和动力,时间因素在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8、帽儿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有林地在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达到稳定状态时,景观总体结构与目前相比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景观总体仍保持较高的异质性和对比度.9、对帽儿山地区的景观生态进行综合评价,按景观质量的优劣可将景观分为四类:第一、二类景观主要是森林.其中,第一类森林无论从林龄结构、树种结构还是立地条件等都优于第二类森林,且人为干扰小、生态环境未被破坏,生态结构完整;第三类景观主要是农田.农田多分布在河流周围及居民区周围地势较平坦的范围,由于毁林造田导致水土流失的现象亟待调整与恢复;第四类景观主要是居民区、工厂等植被覆盖极少的区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