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临床分析
【6h】

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临床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活力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进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及病理改变的一种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EMT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持续加重的盆腔粘连、疼痛以及不孕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EMT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以育龄妇女为高发人群,严重影响着广大妇女的生殖健康。不孕症是指有正常性生活,未经避孕1年未妊娠者。按照既往是否有妊娠史,不孕症分为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两大类。我国的不孕症发病率7%-10%,其中女方因素导致的不孕约40%,约25%~35%的不孕妇女患EMT,可见EMT与不孕的关系之密切。因而有学者提出了EMT相关性不孕的概念。
   目前,EMT合并不孕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清除盆腔异位病灶、恢复盆腔解剖、改善盆腔内环境来改善妊娠。
   美国生育学会修订的EMT分期标准(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AmericanFertility Society,r-AFS)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EMT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但是对于判断EMT合并不孕的患者的预后,其临床价值仍有待商榷。手术后使用抗EMT药物是目前EMT的金标准治疗,抗EMT药物在抑制内异灶复发及缓解症状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有生育要求的EMT患者是否使用药物治疗仍无统一意见。另外,手术效果与不孕类型、不孕年限、异位囊肿的位置等的关系亦不明确,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EMT合并不孕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及随访,探讨其术后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术后妊娠与不孕类别、不孕年限、EMT分期、异位囊肿的位置、术后辅助药物治疗等的关系,以求找到影响术后妊娠的因素。
   材料与方法:
   选取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有生育要求的EMT患者215人,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治疗,其中180人完成随访,随访率83.72%,随访时间36个月,患者年龄23岁~40岁,平均年龄(30.13±4.39)岁。完成随访的180例患者,按照不孕类别、不孕年限、r-AFS分期、术后是否使用抗EMT药物等分别分组,卵巢EMT患者按照囊肿侧别,是否合并盆腔粘连、腹膜内异灶、深部内异灶等进行分组,了解术后妊娠与各个因素的关系,并对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求找到影响术后妊娠的因素。
   结果:
   1术后妊娠、症状缓解及复发情况
   完成随访的180例患者中,术后妊娠共123例,均为自然妊娠,总体妊娠率68.33%;123例妊娠患者中,102例妊娠至足月分娩(其中1例多发畸形),6例自然流产,4例异位妊娠,5例引产,足月分娩率90.24%。术后EMT总体复发率15.00%(27/180);总体症状缓解率71.43%(75/105),其中疼痛症状彻底缓解率为68.09%(64/94),缓解后复发4例,另有2例术前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后出现痛经;月经紊乱症状缓解率为100%(11/11)。
   对妊娠的患者按照术后不同时间段(每年)分为A、B、C3组,术后妊娠率逐年下降,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410,P<0.0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AB=6.254,P=0.012;x2AC=24.719,P=0.001;x2BC=7.915,P=0.005)。将术后2年内妊娠的患者按照术后不同时间段(每6个月)分为a、b、c、d4组,妊娠率逐渐下降,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04,P<0.05),a、b、c3组的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48,P=0.536),d组与a、b两组的妊娠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ad=7.601,P=0.006;x2bd=5.675,P=0.017),d组与c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cd=2.817,P=0.093)。
   2妊娠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2.1妊娠患者与未妊娠患者年龄的比较
   妊娠患者的平均年龄(29.11±3.71)岁,未妊娠患者平均年龄(32.41±4.84)岁,经f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6,P=0.001)。
   2.2原发不孕组与继发不孕组妊娠率的比较
   原发不孕组术后妊娠率51.72%(45/87),继发不孕术后妊娠率83.87%(78/93),继发不孕组术后妊娠率明显高于原发不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732,P<0.05)。
   2.3不孕年限对妊娠的影响
   比较妊娠患者和未妊娠患者的不孕年限,妊娠患者平均不孕年限(2.41±1.96)年,未妊娠患者平均不孕年限(3.58±3.79)年,经t检验二者无统计学差异(t=1.263,P=0.220)。将不孕在3年以内的患者合并为不孕3年以内组,不孕在3年以上患者合并为不孕3年以上组,比较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70,P>0.05)。在原发不孕、继发不孕组内按照不孕年限再次分组,分别比较。原发不孕组中,不孕在3年以内的患者术后妊娠率为59.09%(39/66),不孕在3年以上的患者术后妊娠率28.57%(6/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43,P<0.05);继发不孕组中,不孕在3年内的患者术后妊娠率为83.33%(60/72),不孕在3年以上的患者术后妊娠率为85.71%(18/2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05)。比较不孕在3年以内的原发不孕患者与继发不孕患者的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82,P<0.05)。
   2.4不同分期患者术后妊娠率的比较
   根据r-AFS分期将患者分成4组,总体比较各组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50,P>0.05)。
   2.5不同类型巧囊患者术后妊娠率的比较
   单纯巧克力囊肿患者妊娠率与巧囊合并盆腔粘连、腹膜EMT或深部EMT的患者妊娠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3,P>0.05)。单侧巧囊患者妊娠率与双侧巧囊患者妊娠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86,P>0.05)。单侧巧囊患者中,单纯左侧巧囊患者妊娠率与单纯右侧巧囊患者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52,P>0.05)。
   2.6术后用药组与未用药组妊娠率的比较
   术后未用药组妊娠率71.23%,用药组妊娠率66.3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77,P>0.05)。
   3影响术后妊娠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术后3年内是否妊娠作为应变量,对患者年龄、不孕类型、不孕年限、EMT分期、巧囊情况、术后是否用药6个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的自变量只有年龄、不孕类型,其他因素均被剔除。年龄越大术后妊娠的可能性越小,继发不孕术后妊娠的可能性是原发不孕的14.61倍,不孕年限、EMT分期、巧囊情况和术后用药与否对受孕没有显著影响。
   结论:
   1手术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有效手段,手术的彻底性是改善术后妊娠的关键。
   2术后1年是妊娠的最佳时机,随着术后时间的延迟,妊娠率明显下降。
   3患者年龄、不孕类别是影响术后妊娠的重要因素,术后辅助药物治疗不提高妊娠率,r-AFS分期、巧囊类型对预妊娠无明显影响。
   4原发不孕患者不孕年限越长,预后越差,继发不孕患者无论不孕年限长短,均能获得较高的妊娠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