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硫酸钙人工骨负载唑来膦酸的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6h】

硫酸钙人工骨负载唑来膦酸的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凝结时间

2 释放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巨细胞瘤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富含巨细胞病变中含有丰富的破骨型多核巨细胞,该种细胞反应活跃、具有低度侵袭性。在良性或恶性骨肿瘤病变中均出现这类细胞,如继发性棕色瘤(Recklinghausen病)、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CRG)、动脉瘤样骨囊肿(ABC)、软骨母细胞瘤、巨细胞骨肉瘤和良、恶性骨巨细胞瘤等。骨巨细胞瘤(GCT)是临床中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之一,瘤体主要由破骨型多核巨细胞和单核基质细胞组成。WHO骨肿瘤分类将GCT描述为“一种侵袭性的潜在恶性病变”。中国的发病率较西方国家高,占骨肿瘤的14%~16%,发病高峰在20~50岁,治疗不当易造成劳动资源的浪费。病变多侵犯长骨,常见的部位为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其他部位见于桡骨远端、腓骨小头、股骨近端、肱骨近端、脊柱、骨盆、胸骨、肋骨、颅骨及跟骨等。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原则为治疗或控制局部病变,尽量保留患肢功能。几十年前,广泛切除是常用术式,复发率较低。然而,广泛切除后可对临近关节面造成损害,随之而来的重建也较复杂,出现较多的并发症。目前骨巨细胞瘤常用囊内刮除植骨术,但单纯的刮除植骨术难以彻底清除肿瘤组织,微量隐藏在病灶陷窝中的肿瘤细胞即可导致术后复发。多种辅助措施用于处理瘤腔,如液氮、酒精、石碳酸、双氧水等冲洗,磨钻打磨等被广泛研究和应用。辅助治疗使病灶边缘产生近似广泛切除的区域,同时未破坏周围骨性结构,既降低了肿瘤的复发率,又极大地保存患肢功能。但目前各种辅助治疗措施的效果尚未达到完全肯定和统一。
  二磷酸盐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抗破骨细胞活性作用,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焦磷酸盐类似物。在人体中不能被代谢,对骨骼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促进凋亡,抑制骨吸收,同时可以诱导瘤体中的间质细胞凋亡。二磷酸盐不仅对破骨细胞起到调控作用,同时对于成骨细胞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二磷酸盐类药物可诱导GCT中的多核巨细胞和单核基质细胞凋亡,抑制破骨活性。近年来,该类药物被应用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肿瘤,如骨巨细胞瘤、溶骨性骨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骨肉瘤等引发的骨相关事件,同时临床用于预防骨巨细胞瘤复发。目前已经发展了三代药物,其中第三代代表药物为唑来膦酸、阿伦膦酸钠等。静脉滴注或口服二磷酸盐类药物后,可能会出现一过性流感样综合征、下颌骨坏死等诸多副作用,可累及消化、神经、骨骼肌肉等系统。二磷酸盐类药物在人体内不经过代谢,以原形经肾排出,对药物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假如唑来膦酸能够局部缓释,不但能够减少副作用,同时可以提高生物利用率。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硫酸钙人工骨复合物体外释放规律。
  方法
  制备0.0%、1.3%、2.6%、5.2%、10.4%五个浓度梯度组的唑来膦酸/硫酸钙人工骨复合物标本,记录体外凝结时间。从每梯度组中随机选取重量为0.900±0.012g3个标本,以空白对照组作为A实验组,其余依据浓度梯度依次编为B、C、D、E实验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药物溶出浓度,研究药物体外的释放规律。
  结果
  未使用烘干、加强空气流通等促凝手段,室温下A~E组的凝固时间依次为10.6分钟、20.9分钟、32.8分钟,45.5分钟,58.2分钟。统计学分析凝固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释放实验B~E组0至24h有明显突释相,累计释放度均值分别达19.11%、23.45%、35.93%、26.88%,各组释放度在同一时间点有统计学差异(P<0.05),48h以后出现缓释效应,C、D、E组3~21d缓释相溶出率曲线出现波动,D、E组波动明显。
  结论
  随着唑来膦酸载药量的增加,硫酸钙结构逐渐不稳定。载药量不超过硫酸钙人工骨最大载药量时,唑来膦酸在硫酸钙人工骨释放体系中能够持续、稳定的释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