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HC可视喉镜在全麻气管插管术中的应用
【6h】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联合HC可视喉镜在全麻气管插管术中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麻醉方法

2.3 观察指标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可视喉镜与直接喉镜相比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优势

个人简历 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学习工作经历:

研究生期间的实践活动: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和目的:
  气管插管术是围术期保证患者气道安全的重要措施,但传统技术下气管插管可能引起多种相关并发症,最常见的是插管应激反应引起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及术后的声音嘶哑、咽喉疼痛、,严重甚至发生喉痉挛、喉水肿导致上呼吸道梗阻引起高二氧化碳蓄积及低氧血症,危及患者生命。临床工作中如何减少气管插管并发症是麻醉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有研究表明,麻醉药物可减轻气管插管应激反应,但却无法避免气管插管引起的气道黏膜及咽喉部的相关损伤。临床医学发展到今天,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可视喉镜技术得以出现并逐步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得气管插管术的成功率大幅度提升,使围术期气道的安全问题得到更多的保证。HC可视喉镜为结合东方人上气道解剖特点研制的国产视频喉镜,研究表明,可视喉镜引导下气管插管具有操作简便、简单易学,减少创伤等优点。临床常用表面麻醉药中利多卡因属于中短效,而丙胺卡因属于长效制剂,二者以同等比例联合制成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成为一种新的表面麻醉制剂,易被黏膜吸收,表面麻醉效果更佳。临床相关研究发现,其用于气管插管技术,可减少气管插管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联合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及HC可视喉镜技术应用于全麻下气管插管术,观察其在减轻和预防围气管插管期的应激反应及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外科2014.1~2014.12期间120例入院拟在全麻气管插管术下行择期手术的ASA分级Ⅰ~Ⅱ级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C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在备用的气管导管内置入成人专用的塑性管芯,将气管导管套囊充气,并均匀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5~2g于充气套囊周围以及气管导管前端。对照组也同样将可视喉镜专用塑性管芯置入气管导管内,石蜡油均匀涂抹于气管导管同一部位,麻醉诱导后分别由熟练掌握HC可视喉镜插管技术的麻醉医师插入气管导管。患者在麻醉准备室常规开放静脉后入手术室,连接飞利浦MP50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重要生命体征,记录两组患者在插管前(N1)、插管时(N2)及插管之后1min(N3)、插管之后3min(N4)、吸痰时(N5)、拔管时(N6)、拔管之后1min(N7)及拔管之后3min(N8)这几个时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数值。并记录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手术用时,苏醒期自主呼吸恢复用时,全程留置气管导管用时及苏醒期拔管用时;观察苏醒期患者有无发生躁动及其发生率;术后评估身体舒适度并记录分值;观察在苏醒期拔管过程中患者有无呛咳、屏气的不良反应发生;记录并统计术毕拔管后患者即刻咽痛及咽部异物感发生率;随访术后24h患者的咽痛发生率并评估级别;观察两组患者全程有无过敏反应和局麻药中毒反应发生。研究中两组气管插管操作以及术后评估均采用双盲法。
  结果:
  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插管前、插管时的BP、HR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插管之后1min、3minBP、HR均较插管前有明显升高,但D组升高的程度及时限显著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长及气管导管留置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苏醒用时及拔管用时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吸痰时及拔管时、拔管之后1min、3min的HR、BP变化程度均明显高于C组,且呛咳、屏气反射D组(51例,85%;18例,30%)明显强于C组(18例,30%;5例,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拔管后即刻咽痛发生率C组(6例,10%)显著低于D组(24例,40%);咽部异物感发生率D组(7例,12%)显著低于C组(17例,28%);苏醒期躁动发生率D组(24例,40%)较C组(4例,7%)显著升高;术后30min身体舒适度评分D组显著低C组;术后24h患者的咽痛程度评级及咽痛发生率组间比较,D组(12例,20%)显著高于C组(3例,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全程均未发现有明显过敏及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
  结论:
  联合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及HC可视喉镜技术于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中,可有效地减轻和预防围气管插管期的应激反应及术后气道并发症的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