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半椎板入路与全椎板入路切除颈椎椎管内肿瘤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对比研究
【6h】

半椎板入路与全椎板入路切除颈椎椎管内肿瘤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引 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临床表现

2.3 术前准备

2.4 手术经过

2.5 术后处理

3 结 果

3.1 颈椎相关结构测量结果

3.2 术后病理结果

3.3 非哑铃型肿瘤2种手术入路性别、年龄、病程及肿瘤所在部位的比较:

3.4 哑铃型肿瘤2种手术入路性别、年龄、病程及肿瘤所在部位的比较:

3.5 非哑铃型肿瘤2种手术入路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3.6 哑铃型肿瘤2种手术入路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3.7 非哑铃型肿瘤2种手术入瘤切除情况、疗效、术后脊柱失稳情况间的比较:

3.8 哑铃型肿瘤2种手术入瘤切除情况、疗效、术后脊柱失稳情况间的比较:

3.9 全椎板入路哑铃型肿瘤和非哑铃型肿瘤术后颈椎失稳发生情况比较:

4 讨 论

4.1 脊柱区解剖及稳定性

4.2 颈椎相关数据测量

4.3 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表现

4.4 椎管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4.5 椎管内哑铃型肿瘤

4.6 半椎板手术的优势

5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述:椎管内肿瘤手术方式进展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了解颈椎的解剖结构和后正中入路的解剖层次,指导临床手术。对比分析半椎板入路与全椎板入路切除颈椎椎管内哑铃型肿瘤及非哑铃型肿瘤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椎管内手术提供参考。
  方法
  取完整颈椎标本10副,测量椎板宽度和高度、椎孔矢径及横径长度等数据;取一副包含完整项部肌肉标本,观察颈部后正中入路从皮下至椎管的解剖层次及毗邻结构。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颈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术非哑铃型肿瘤75例及哑铃型肿瘤21例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75例非哑铃型肿瘤患者中全椎板入路41例,半椎板入路34例;21例哑铃型肿瘤患者中全椎板入路13例,半椎板入路8例。所有患者获得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总住院时间和肿瘤切除率、术后效果、颈椎不稳定发生率等。采用McCorick分级标准对术后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根据术后MRI表现观察患者术后颈椎稳定性情况。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C2-7半椎板宽度平均值约为16.1±0.9mm,高度约为12.3±1.3mm,颈椎椎孔成三角形,平均矢径约为15.8±1.2mm,平均横径约为21.7±1.5mm。
  2、哑铃型组和非哑铃型组不同手术方式之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肿瘤切除率、近期和远期效果未见明显差异(P?0.05)。经半椎板入路哑铃型组和非哑铃型组术后平均下床时间分别为5.7±1.5d、5.7±0.8d;经全椎板入路哑铃型组和非哑铃型组术后平均下床时间分别为12.4±1.2d,13.1±1.6d,二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半椎板入路哑铃型组和非哑铃型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2.5±1.6d、11.4±1.2d;经全椎板入路哑铃型组和非哑铃型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6.8±1.8d、17.0±0.9d,二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哑铃型组经半椎板入路患者术后颈椎不稳定发生0例,全椎板入路发生7例,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哑铃型组经半椎板入路患者术后颈椎不稳定发生0例,全椎板入路发生5例,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椎板入路哑铃型组术后颈椎不稳定出现7例,非哑铃型组出现5例,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半椎板入路在控制缓解及消除患者近远期症状与全椎板入路有相同的疗效,但是在缩短患者卧床及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术后颈椎不稳定发生率有明显优势,应用全椎板入路切除哑铃型肿瘤更易发生颈椎失稳。
  结论
  经单侧半椎板入路切除颈椎椎管内肿瘤特别是颈椎哑铃型肿瘤具有创伤小、康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明显优势,并且对患者术后颈椎稳定性有很好的保护效果,是一种更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颈椎半椎板较宽,可以提供足够的显微手术操作空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