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种植-正畸联合治疗复杂型单颗后牙缺失的(牙合)力分析
【6h】

种植-正畸联合治疗复杂型单颗后牙缺失的(牙合)力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2.2 治疗前牙合力情况对比

2.3 修复后即刻对比

2.4 修复后半年和一年后对比

2.5 统计分析

3 讨论

3.1 牙列缺损及修复难度

3.2 种植修复的选择

3.3 单一科室修复结果

3.4 正畸联合种植治疗优势

3.5 发展及展望

3.6 待解决问题

4 结论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综述 种植-正畸治疗复杂型牙列缺损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临床上部分患者由于牙列缺损时间较长,经常会出现邻牙倾斜或对颌牙伸长等情况,这些症状都给种植修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研究旨在探究使用种植联合正畸治疗修复复杂型单颗后牙缺失的临床效果,为跨学科联合治疗的必要性提供了临床依据。
  方法:
  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口腔科收入的单个后牙缺失伴错颌畸形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0例为实验组,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处于41-58岁之间。对照组为同期选取的10例无牙列缺失和错牙合畸形的正常牙列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无明显差异。使用T-ScanⅢ咬合力分析测定仪系统测定实验组及对照组总咬合力的大小,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并观察其牙合力中心位置(COF),测定时间为实验组治疗前、修复后、修复后6个月和修复后12个月。采用t检验对各项数据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观察种植体及其周围牙槽骨和软组织等的情况。
  结果:
  种植与正畸联合治疗的患者,经T-scanⅢ系统测量治疗前实验组总咬合力(785.40-14.29N)明显低于对照组(1084.20±22.48N),治疗前实验组牙合力不对称指数(13.23±-4.04%)高于对照组(8.98±3.24%),以上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修复后即刻测量的总咬合力(1012.60±51.18N)明显高于治疗前实验组总咬合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修复后即刻测量总咬合力低于同期对照组的总咬合力(1085.20±52.25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即刻测量实验组左右位移(3.54±0.64mm)前后位移(34.15±2.03mm),同期测量对照组左右位移(3.79±0.63mm)前后位移(36.14±2.24mm),两组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修复后半年测量实验组总咬合力(1078.90=53.65N)低于修复后半年同期对照组总咬合力(1086.90±49.17N),两组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一年测量实验组总咬合力(1086.90±49.17N)稍高于修复后一年测量同期对照组总咬合力(1084.40-48.08N),两组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半年测量实验组左右位移(3.59±0.51mm)前后位移(34.47±1.98mm),修复后半年测量同期对照组左右位移(3.79±0.56mm)前后位移(35.93±1.94mm),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一年测量实验组左右位移(3.61±0.48mm)前后位移(34.46±1.78mm),修复后一年测量同期对照组左右位移(3.83±0.55mm)前后位移(35.83±2.13mm),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基本消除了不良咬合状态,且咬合力分布均匀。10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正常,种植体周围无明显骨量吸收及种植体松动等其他异常,全口牙周情况均未出现异常现象。
  结论:
  本实验种植联合正畸在治疗复杂牙列缺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治疗不仅可以明显的扩大种植治疗的适应症,改善修复效果,还能为最终修复提供良好的咬合关系。本实验还证明了多学科联合序列治疗的重要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