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话语理论视阈下当代流行语分析(2010-2018)
【6h】

话语理论视阈下当代流行语分析(2010-2018)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福柯话语理论文献综述

二 流行语文献综述

三 话语理论与流行语关系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及难点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

第一章 话语理论与流行语

第一节 福柯话语理论概述

一 话语理论起源

二 福柯话语理论内涵

第二节 流行语概念界定

一 主流媒体流行语的概念界定与样本选取

二 社交媒体流行语的概念界定与样本选取

第三节 流行语成因探析

一 话语环境:社会营造语言空间

二 话语平台:技术放大“流行度”

三 话语主体:呈现式表达诉求

第二章 主流媒体流行语与社交媒体流行语比较分析(2010—2018)

第一节 话语来源差异

一 主流媒体流行语:提取客观事实

二 社交媒体流行语:呈现主观态度

第二节 话语动因差异

一 主流媒体流行语:社会正效应输出

二 社交媒体流行语:网民从众心理与意识觉醒

第三节 话语形式差异

一 主流媒体流行语:简明规范

二 社交媒体流行语:标新立异

第四节 话语内容差异

一 主流媒体流行语:围绕国家主题和政治元素

二 社交媒体流行语:偏重社会生活与娱乐领域

第五节 话语模式差异

一 主流媒体流行语:扩散式传播

二 社交媒体流行语:裂变式传播

第三章 主流媒体流行语与社交媒体流行语“话语权”意蕴

第一节 社交媒体流行语对主流媒体流行语反抗性体现

一 网络生态的非理性冲淡主流媒体话语权

二 网络信息覆盖的操纵性弱化主流媒体话语权

三 网络趣缘群体的共振性虚化主流媒体话语权

第二节 主流媒体流行语对社交媒体流行语的收编

一 政府对社交媒体流行语的规制性收编

二 话语传播主体的限制与包容性收编

三 社交媒体流行语自身的快速更迭

第四章 流行语在新时代的传播思考

第一节 主流媒体流行语的传播思考

一 观念与意识:主流媒体流行语的建构核心

二 技术与组织:主流媒体流行语的建构支撑

第二节 社交媒体流行语的传播思考

一 尊重与弥合:丰富主流文化

二 鼓励与引导:推动民众政治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0—2018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综合类流行语

附录B 2010—2018年度中国社交媒体十大流行语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马丁·海德格尔提到,在“世界图像时代”,任何文本都被转变成了视觉图像,连书面文字也不例外,因此,通行于各类媒体中的流行语就是图像时代的一种视觉文本。这些普通的书面文字,被“书写”的具有新奇性、形象生动和富有感情色彩。流行语是一种流变的语言符号,作为国家与社会现实的缩影,是不同时期含有重要价值的特殊话语。根据话语主体的不同,流行语可分为两类,分别是主流媒体流行语与社交平台生发的流行语。其中,主流媒体流行语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变化,社交媒体流行语则关照民众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 研究从微观着手,探究两类话语体系各自传播模式和话语属性,并概括出两者差异之处。基于此再以宏观视角关照现实,剖析两类流行语间的博弈与沟通,从而为新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巩固话语权和社交媒体如何参与议题、丰富主流文化提出思考。研究借鉴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从话语理论视角切入,采取内容分析法尝试对两种不同的流行语话语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第一章首先梳理了话语理论与流行语的概念,并总结了流行语的成因。第二章通过对2010—2018年间两类流行语文本的分析,分别从词汇来源、动因差异、话语形式内容差异、传播模式差异等方面考察两种话语体系的不同之处,揭示各自在表达、理解和传播上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第三章对两者背后隐藏的“话语权”意蕴进行探讨。第四章提出了新时代主流媒体流行语和社交媒体流行语的传播思考。以此来重新审视两种话语体系之间的关系,打开互联网时代政民沟通的新窗口。 研究发现主流媒体流行语以主流媒体为传播主体,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借助优势地位传播关乎国家层面的重要信息,因此主流媒体流行语的话语系有着明显的国家话语属性;社交平台的网民是社交媒体流行语的生产和传播主体,他们在开放的社交平台上分享自我日常,实现了话语权的解放,甚至形成大众的话语狂欢,可见社交媒体流行语具备突出的大众话语特征。两者话语内容的差异决定了“话语权”争夺的必然性,社交媒体流行语传达了草根群体实施舆论监督和诉求个体民意的欲望,甚至从主流媒体报道中发掘词汇来源,导致其话语体系沾染了政治实践性,对主流媒体流行语呈现反抗性的表征。而主流媒体流行语并未对社交平台流行语的广泛传播视而不见,而是基于资源和平台优势对其包容,甚至将一些社交媒体流行语放入主流媒体版面,对其形成温和收编,两者形成一种“文化循环式”的传播互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