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童年经验的再现与重构——论60年代生作家的“文革”叙事
【6h】

童年经验的再现与重构——论60年代生作家的“文革”叙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 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一)新时期文学的代际差异研究

(二)60年代生作家群体研究

三 概念厘清

1、童年经验

2、60年代生作家群体

3、“文革”叙事

4、童年、儿童、少年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红色摇篮”中的“美梦”:60年代生作家的童年经验

第一节 童年经验与“文革”历史的重叠绞合

第二节 创伤性童年经验特质:无根、缺爱、失语

一 “无根”之痛

二 “缺爱”之痛

三 “失语”之痛

第二章 童年经验的再现:“文革”时期的少年群像描摹

第一节 早熟懵懂的“祖国花朵”

第二节 孤独忧伤的“少年维特”

第三节 理想狂热的“堂吉诃德”

第四节 集体失语的“围观少年”

第三章 童年经验的重构:淡化历史与反思人性

第一节 小我历史的重述

第二节 英雄人物的祛魅

第三节 扭曲人性的呈现

一 隐藏在暴力之下的私欲宣泄

二 “高压”之下的欲望失控

三 极权崇拜下的疼痛与伤害

第四章 童年经验影响下“文革叙事”的探索

第一节 “剪辑错了”的童年故事

一 对“过去”与“现在”线性关系的解构

二 童年之“我”与当下之“我”的对话

第二节 荒诞化与寓言化

一 轻喜剧色彩的荒诞书写

二 寓言化

第三节 儿童视角下的移情审美与超现实想象

一 人与动物契合的怪异意象

二 富有神话、传奇色彩的超现实想象

结语

附录一 权力倾轧下的人性勘察:毕飞宇小说中的“文革”书写

附录二 乏力的温情叙事:迟子建小说中的“文革”书写

参考文献

本论文主要涉及小说篇目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同为经历“文革”的一代人,60年代生作家童年时期旁观者的视角给予了他们一代人独特的“文革”经验与审美感知。他们的“文革”书写打破了以往“文革”叙事类型化的倾向,是对“父兄”一代“文革”集体记忆的丰富与补充。与“右派”、知青作家相比,60年代生作家们缺乏对于“文革”的某种共同的情怀与历史共识,“文革”历史与个人成长互相缠绕的审美体验特质,使得60年代生作家小说中鲜少见到如同“父兄”一代那种对于历史的宏大书写,他们的作品更加着重呈现个人体验下的日常化、小我化的“文革”,他们将关注视角聚焦在历史进程中个体的生命情态畸变与人性扭曲,在审视历史的同时,揭示历史高压之下人的精神困境。 “文革”时期失序动荡的成长环境,深入日常生活的“红色”文化,都成为缠绕在他们记忆中难以割舍的“童年情结”。记忆中的“文革”场景已然模糊,但留在60年代生人身上那种伴随成长的战栗与疼痛感却依旧清晰,这正是60年代生作家身上所体现出的年代症候。他们用青春的话语书写自己成长中的迷茫、创伤与疼痛,以虚构的形式来重新呈现自己的童年与少年时光。他们笔下那些富有自传色彩,单纯又复杂,明朗又阴暗,天真与邪恶并存的“文革”少年也成为他们笔下最鲜活、灵动,最具审美意蕴的一类人物形象之一。这些少年的生活中隐藏着人类最普遍的情感经验:爱与恨、罪与罚、自由与囚禁、友谊与背叛,作家在与童年之“我”的对话中,重新审视自我,表达自我反思。 童年时期“文革”经验的有限性,加之现代性文学理论的知识素养,使得60年代生作家们在叙述“文革”时,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有一种自觉的反叛意识。儿童叙述视角成为60年代生作家在“文革”叙事策略上的一种探索。儿童天真无知同时又富于幻想的特质,独特的审美知觉方式与情感倾向,夸张、变形、荒诞、寓言等手法的应用,写实与想象的相互融合,使得60年代生作家笔下的“文革”书写逐渐偏离传统的现实主义倾向,更加呈现出一种轻盈,诗意的美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