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概况及哈尔滨市MSM艾滋病高危行为调查分析
【6h】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概况及哈尔滨市MSM艾滋病高危行为调查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综述: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概况

1、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

2、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应定位在免疫

3、艾滋病中医的诊疗规律

4、艾滋病中医症候学研究

5、抗艾方药研究

6、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研究

7、艾滋病针灸疗法

第二部分行为学调查

引言

1、抽样方法

2、招募调查对象

3、问卷调查

4、实验室检测

(一)问卷分析

(二)各个指标间的关联分析

1、关于研究方法

2、关于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

3、关于高危行为

4、几点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声明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本论文包含两方面的研究: 研究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概况): 艾滋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没有药物能够彻底治愈。 中医药是伟大的宝库。国内外有关中医防治艾滋病的基础研究非常活跃。中医药介入抗艾滋病治疗,也广泛开展实践,并形成了很多临床诊疗经验。 本文参考近20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文献,从“病因病机”、“定位”、“诊疗规律”、“症候学”、“抗艾方药”、“防治机会性感染”和“针灸疗法”等7个方面,进行文献资料总结,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进行较科学的科研定位和临床定位,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提供文献支持。 研究二(哈尔滨市MSM艾滋病高危行为调查分析): 背景:艾滋病(HIV/AIDS)作为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受到当今世界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艾滋病在中国的疫情仍然严重并存在进一步蔓延的危险。在高危人群中开展干预工作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任务之一。 男男性接触者(MSM)普遍存在多性伴、无保护性肛交及口交等艾滋病感染的高危因素。同时很多MSM组建了家庭或者保持着与异性接触,成为艾滋病向一般人群传播的“桥梁人群”。对男男性接触人群艾滋病/性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会城市,同性文化比较发达。自1993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后,疫情不断发展,并呈现以同性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分析该人群对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特征,以便采取相应的行为干预措施。 目的:调查研究哈尔滨市部分MSM人群中梅毒、艾滋病、丙肝感染情况;了解MSM人群对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特征;为本地区该人群艾滋病防治策略及行为干预提供切实的依据和参考。 方法:本次调查采取分类滚雪球法。在知情同意后,对450名MSM进行面对面健康调查问卷,采集静脉血进行梅毒、艾滋病、丙肝抗体检测。资料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录入,统计分析软件SPSS分析。 结果:从人口学特征来看,本次调查的MSM人群具有学历高(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42.67%)、年轻人为主(30岁以下占64.8g%)、未婚者占多数(77.56%),收入较低(月收入低于2000元者占73.56%),职业分布较广,自我认同较高(自我认同为同性恋和双性恋分别为58.89%和34.89%。),以网络寻伴型为主(34.89%)的特点。从知晓率上看,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比较理想,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41.11%,其中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71.56%,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55.11%。从性行为学特征上看,本调查对象首次性行为年龄较小者占多数(首次性年龄<20岁的占了43.43%),普遍多性伴(67.98%有2个及以上同性性伴),存在双性性行为和商业性行为,无保护性行为比较严重(近6个月同性性行为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仅占43.92%)。性病感染情况不容乐观(本次调查对象HIV和梅毒的确诊率分别为5.11%和22.44%,感染率均高)。在相关联性分析中:不同样本来源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显著差异(X2=29.518,P<0.0001),其中来自互联网的样本知晓率最高,而来自公园、公厕、草地的样本知晓率最低;不同的文化组的知晓率有显著差异(X2=37.8119,P<0.0001),大专以上组知晓率最高,为55.21%,文盲和小学组知晓率最低,为11.76%;近1年梅毒感染情况与知晓率存在相关性(X2=14.3949,P=0.0001)。接受安全套润滑剂发放、接受同伴教育情况、接受艾滋病检测或咨询情况,与知晓率存在相关性(P<0.05);接受干预服务情况与艾滋病感染情况存在相关性(X2=4.6642,P<0.05);近一年性病感染情况与接受性病检查或治疗情况存在相关性(X2=10.832,P<0.05)。 结论:1、本地区MSM人群存在严重的知行分离,高危行为普遍存在,AIDS/STD感染情况不容乐观。本地区疫情防控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2、艾滋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正确认识MSM人群,减少歧视,开展更有效的宣传教育,推广安全套的使用,提供规范的性病诊疗服务,充分发挥MSM志愿者的能动性和优势,创造关爱健康和主动参与检测的圈内文化。只有这样的综合干预,才能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