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康法对大鼠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分化影响的研究
【6h】

针康法对大鼠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分化影响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缩略词表

声明

摘要

前 言

文献综述

一、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后神经干细胞的认识

1.脑梗死后神经干细胞变化方式的研究

2.脑梗死后神经干细胞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3.脑梗死后神经干细胞调节机制的研究

二、针康法治疗脑梗死的认识与研究

1.头针疗法的研究

2.康复技术的研究

3.针康法的研究

实验部分

一、材料

二、方法

1.实验动物来源

2.预标记方法

3.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制备方法

4.动物分组方法

5.治疗方法

6.BrdU标记方法

7.取材方法

8.指标测定方法

9.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神经功能评定

二、行为学功能评定

三、预标记SVZ细胞及假手术组Dil标记细胞的检测结果

四、FGF-2mRNA和NCAMmRNA原位杂交表达结果

1.FGF-2mRNA表达结果

2.NCAMmRNA表达结果

五、BrdU和NeuN免疫荧光双染或BrdU和GFAP免疫荧光双染结果

讨论

一、模型的制备与标记

1.模型的制备

2.模型的标记

二、治疗方案的选择

1.针刺方案的选择

2.针康法的选择

三、各组大鼠实验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1.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与分析

2.行为学评分的比较与分析

3.原位杂交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4.免疫荧光双染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各组大鼠原位杂交图片

展开▼

摘要

目的:阐述针康法对大鼠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的影响。 方法:向雄性Wistar大鼠侧脑室注射Dil荧光染料,以预标记室管膜下区细胞。注射后大鼠采用区组随机法分组。48小时后将分组后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术后分时间点注射BrdU,分别采用康复法和针康法进行治疗,21天后处死取材。以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转棒、网屏测评、原位杂交法检测及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为指标,进行术后24h、7d、14d、21d时各组间及组内的对比观察,从而从神经功能评分,行为学功能评分、原位杂交结果及免疫荧光双染结果各角度阐述针康法对大鼠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的影响。 结果: 1.治疗前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针康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康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前及24小时行为学功能评分各组无明显差异(P>0.05)。7天、14天,21天行为学功能评分针康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康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针康法促进了FGF-2mRNA和NCAMmRNA在神经细胞浆、胶质细胞浆以及血管内皮的表达,阳性细胞计数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4.针康法可促进Dil标记的室管膜下区细胞迁移、分化,可见Dil/BrdU/NeuN或Dil/BrdU/GFAP标记的细胞明显增多,阳性细胞计数与其它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5.针康组BrdU/NeuN及BrdU/GFAP阳性细胞表达均多于其它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1.针康法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康复,且针康法优于单纯康复法。 2.针康法能提高脑梗死大鼠平衡、行走及抓握能力,增加患肢肌力;且针康法优于单纯康复法。 3.针康法能促进局灶脑缺血后脑组织神经生发中心SVZ神经干细胞增殖,并且随时间递增减少其增殖衰减。 4.针康法可促进Dil标记的室管膜下区细胞迁移至梗死周边的纹状体和皮质,并且分化成神经元或胶质细胞; 5.针康法能使局灶脑缺血后脑组织中FGF-2mRNA及NCAMmRNA表达增高,表达时程增长,且针康法优于单纯康复法。 6.针康法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同时表达BrdU/NeuN及BrdU/GFAP(即成熟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阳性细胞增多,即该法能促进内源性的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且针康法优于单纯康复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