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走近原始儒家——战国楚简儒家思想研究
【6h】

走近原始儒家——战国楚简儒家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第一节战国楚简文献概说

第二节战国楚简儒家文献研究现状

第三节本文研究旨趣

第一章《孔子诗论》及其文学思想

第一节《孔子诗论》的作者

第二节《孔子诗论》的成书年代

第三节《孔子诗论》的主要文学思想

一、从“断章取义”到探求本义——说《诗》方法的转变

二、从《诗》乐分途列概括类旨

三、重情说——《孔子诗论》的理论创新

四、注重《诗》的教化功能——《诗论》对传统《诗》学理论的继承

第二章战国楚简儒家治世伦理思想研究

第一节楚简所见禅让思想研究

第二节“忠信之道”与“恒称君之恶”——楚简君臣思想研究

第三节修身与教化——楚简德治思想研究

第四节爱亲与尊贤——楚简人伦道德与社会道德之关系

第三章战国楚简儒家文献中的心性论

第一节楚简论性

第二节楚简论心

第三节楚简论情

第四节战国楚简论心性修养

第四章战国楚简儒家天命天道思想研究

第一节楚简以前儒家文献中的天命天道思想

第二节战国楚简儒家天命思想

第三节战国楚简儒家天道思想

第四节战国楚简儒家文献关于鬼神祭祀的论述

第五章战国楚简儒家音乐思想研究

第一节战国楚简以前传世文献中的音乐思想

第二节战国楚简儒家文献中的音乐思想

第三节战国楚简论乐对后世儒家音乐思想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战国楚简儒家文献是战国时代精神的产物,与传世儒家文献及其传统儒家思想相比,战国楚简儒家文献在哲学、艺术、政治、伦理、天道天命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思想内涵。 战国楚简儒家思想,在哲学上以“心性论”和“性情说”为中心。竹书论“性”,以自然人性论为主,但也有一些论述显示了道德人性论的端绪。楚简认为,“性自命出”揭示了人性的来源;“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既指出了人性的同一性,又肯定了人性之可移及其教化在人性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楚简论“心”之属性,有道德之心、认知之心、心理之心之不同。在身心关系上,既肯定了身心的统一性,又强调了二者的差异,突出心的作用;在心与性的关系上,提出“心取性出”,强调心在人性由内而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心性修养方面,楚简提出了“心有定志”、“存心”、“养心”、“养性命之正”、“为一”、“慎独”以及礼乐之教的心性修养理论。楚简以“信”来规定“情”的内在特质,提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的命题,充分肯定了“情”在儒家心性学说中的重要作用,与后世儒家(从汉儒到理学)“性善情恶”观念完全不同。 受战国时期“心性论”和“性情论”哲学思潮的影响,楚简儒家文献在艺术思想上,也表现了与后世儒家文艺观显著的不同。《孔子诗论》是战国时期南方楚国成就最高的《诗》学著作,《诗论》以其丰富的《诗》学思想,奠定了在中国《诗》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无论其说《诗》方法,还是其《诗》学理论,都直接影响了汉代、乃至其后的《诗》学发展。竹书从“断章取义”发展到探求本义,实现了说《诗》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诗》乐分途到概括类旨,完成了把《诗三百》作为独立研究对象之转变;以情说《诗》,强调《诗三百》中的情感因素,则实现了《诗》学理论的一次创新与突破,与传统《诗》学所强调的“发乎情,止乎礼义” 的《诗》学观明显不同。自此,《诗三百》的文学性开始显露出来。在艺术审美方面,竹书崇尚真性真情,强调艺术对真情的抒发,强调对感情的抒发要淋漓尽致,与传统儒学所强调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大不相同。楚简论乐,将音乐的产生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将礼与乐结合在一起(更强调和偏爱乐),强调音乐在社会教化与个人修心养性、进善成德等方面的作用。楚简“亡声之乐”的论述,强调了音乐形而上的思想,这在传统儒家音乐思想中也十分鲜见。战国楚简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倡言禅让,主张贤人政治。竹书肯定了禅让在历史上的存在以及禅让的必要性,探讨了禅让制“天”的依据和“利民”、“利天下”的理论旨归,并且与儒家具体的道德纲目“仁”、“义”、“圣”联系起来,使禅让具有了道德的意义。于为君之道,楚简提出了“忠信之道”的思想观念。竹书所说的“忠信”不是对民众与臣属的道德要求,而是立足于民众,对统治者、甚至是最高统治者的一种要求,与传统儒家“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思想观念完全不同。于为臣之道,楚简提出了“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的臣道思想,表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主体性与抗议精神,与汉代以后“不言君亲之恶”、“君为臣纲”的臣道思想大相径庭。在治国方略上,楚简儒家文献主张德治思想。竹书对统治者提出了“求之于己”、“正其身”、“慎言”的修身思想,把教民与使民作为德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人伦道德方面,竹书以“亲亲”为原则,提出了“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为昆弟绝妻,不为妻绝昆弟。为宗族杀朋友,不为朋友杀宗族”的重视血缘亲情的道德思想。在“爱亲”与“尊贤”、人伦道德与社会道德发生矛盾时,竹书提出了“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斩恩”的解决方法,显示了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独特智慧。 关于天命、天道,楚简提出了“天人有分”的基本思想,既是对孔子“知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是战国时代精神的反映,开启了孟子“性命之辨”和苟子“天人之分”之思想。楚简把天命、天道与人伦、人道联系起来,既为儒家人伦道德找到了形而上的天命依据和形成根源,同时也使高高在上的天命、天道落实到具体的人间伦常。对于鬼神祭祀,楚简既重视祭祀和祭祀之礼,又更加强调人事的重要。这既有南楚民族“信巫鬼,重淫祀”思想的影响,又是战国时期儒家后学“以鬼神祭祀为教”思想的显现。 总之,战国楚简儒家文献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思想的独特性,在传世文献中甚为鲜见,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