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构建我国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探讨
【6h】

构建我国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3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研究方法

1.3.2研究思路

1.4耕地保护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耕地保护制度

1.4.2耕地保护补偿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区域耕地保护补偿的界定

2.2理论基础

2.2.1路径依赖理论

2.2.2外部性理论

2.2.3制度变迁理论

2.2.4产权理论

2.2.5委托-代理理论

2.2.6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章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历史变迁及其运行绩效分析

3.1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历史变迁

3.2我国耕地保护制度运行绩效分析

3.2.1中国耕地数量保护制度的总体运行绩效

3.2.2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运行绩效

3.2.3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运行绩效

3.3我国耕地保护制度运行绩效不佳的经济学分析

3.3.1耕地保护的外部性

3.3.1市场失灵与耕地保护

3.3.2政府失灵与耕地保护

第四章 构建区域耕地保护补偿的框架

4.1区域耕地保护补偿的依据和补偿方式

4.1.1区域耕地保护补偿的依据

4.1.2补偿方式

4.2构建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原则

4.2.1中央政府主导的原则

4.2.2区域利益协调原则

4.2.3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

4.2.4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原则

4.3耕地保护补偿区域的的选择

4.4区域耕地保护补偿的标准

4.4.1补偿的价值标准

4.4.2确定耕地赤字/盈余

4.5配套制度建设

4.5.1补偿资金来源

4.5.2补偿的管理

4.5.3补偿的监督

第五章 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实证分析—以广东省和黑龙江省为例

5.1广东省与黑龙江省概况

5.1.1广东省概况

5.1.2黑龙江省概况

5.2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构建

5.2.1区域耕地赤字/盈余测算

5.2.2区域耕地保护补偿价值标准

5.2.3区域耕地保护补偿的资金支付

5.2.4补偿资金的运行和监督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参考性建议

6.2.1经济制度

6.2.2行政制度

6.2.3技术制度

6.2.4法律制度

6.3讨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国家为此实行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现行耕地保护制度实行绩效不佳。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了不均衡发展策略,导致经济率先崛起并获得扩大耕地非农化权利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欠发达但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的中西部地区对建设用地指标的过分争夺,加之国家对区域耕地产权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造成了耕地保护中存在政府失灵。另一方面是由于耕地保护的外部性极强,各地区都倾向于免费享受耕地保护所带来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而将耕地保护成本推给其它地区,造成市场失灵。 2004年以来,国家向种粮农民和地区实施了粮食直补政策和一系列的政策倾斜,使得2004年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农民的收入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粮食主产区的利益得到了维护。这充分说明经济补偿对于耕地保护的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在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我国区域耕地保护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区域间耕地保护利益为基本立足点,从耕地保护区域公平的角度出发,调整国家公共政策,构建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全文共六章。 第一章绪论从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入手,指出不均衡的发展战略和耕地保护的外部性是导致我国耕地保护陷入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并对国内外耕地保护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 第二章在界定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概念的基础上,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等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我国区域耕地保护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了构建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第三章是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历史变迁以及运行绩效分析,指出区域耕地保护中存在的外部性、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而导致的耕地保护主体利益缺失是造成我国耕地保护制度运行绩效不佳的深层动因。 第四章首先阐明区域耕地保护补偿的依据,然后从区城耕地保护补偿方式、补偿标准确定和配套制度建设三方面构建了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框架。 第五章以广东省和黑龙江为例对区域|、日J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六章是结论与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为今后我国耕地保护工作提出了一些制度建议,包括:构建区域间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加强耕地资源信息网络建设;实行可转移的土地发展权制度;加强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法制建设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