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聋哑儿童面部表情加工的ERP研究
【6h】

聋哑儿童面部表情加工的ERP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一 引 言

二 文献综述

2.1情绪概述

2.1.1情绪的界定

2.1.2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2.1.3情绪的认知理论

2.2 面部表情加工

2.2.1面部表情的功能

2.2.2面部表情的神经基础

2.2.3面孔识别的认知模型

2.3聋哑儿童的相关研究

2.3.1聋哑儿童的界定及影响

2.3.2聋哑儿童的一般特征

2.3.3关于聋哑儿童特征的假说

2.3.4聋哑儿童情绪研究现状

三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3.1已有研究的局限及问题的提出

3.2研究假设

四 聋哑儿童面部表情加工的ERP研究

研究一 聋哑儿童对卡通面孔表情加工实验

1 研究目的

2 实验材料

3研究方法

4 ERP记录

5行为结果及ERP基本特征

6 讨论和结论

研究二 聋哑儿童真实面孔表情加工的ERP研究

1 研究目的

2 实验材料

3实验程序

4 ERP记录

5 行为结果及ERP基本特征

6讨论和结论

研究三 真实面孔和卡通面孔情绪加工差异的比较

1 研究目的

2 实验材料

3研究方法

4结果

5讨论

五 总讨论和结论

5.1讨论

5.2结论

5.3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聋哑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听力的丧失,以至于听不到声音,不能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沟通,进而会产生各种社会适应性问题。面部表情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重要的情绪刺激,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适应价值。情绪认知及其脑机制的研究,特别是情绪与认知关系及其潜在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在近来逐渐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的热点。目前,国外对聋哑儿童的研究主要是情绪理解、归因等情绪智力方面的研究,没有专门针对聋哑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脑机制研究。
  本文采用事件相关电位的方法,以聋哑儿童为被试,以卡通面孔图片和真实面孔图片为实验材料,来考察聋哑儿童与正常儿童面部表情的差异。实验一采用卡通面孔图片。实验二采用真实面孔图片。
  结果显示:
  ①聋哑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对愉快、悲伤和中性面孔判断任务条件下,面孔表情都出现了N170成分。
  ②在面孔加工前期没有出现情绪效应,但是表现出面孔加工初期聋哑儿童在悲伤、愉快及中性的面孔情绪下诱发的波幅都比正常儿童波幅更大。
  ③聋哑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刺激呈现400-800ms出现了效价效应,表现为悲伤面孔判断和愉快面孔图形的判断正电压强度和范围明显大于中性面孔判断的图形,且悲伤面孔的判断的强度和范围大于愉快面孔的判断。同时表现出聋哑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引发晚期正成分(LPC)在波幅上有明显的区别。
  ④晚期加工阶段,聋哑儿童和正常儿童对情绪的判断激活了不同的脑区,表现为除了都激活了枕区、中央区、额区之外,正常儿童还激活了右侧颞枕区。
  ⑤在晚期加工阶段,聋哑儿童和正常儿童对真实面孔情绪的加工强度显著高于卡通面孔;
  ⑥卡通情绪面孔加工表现出明显的右半球偏侧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