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多维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三化”内在逻辑关系研究
【6h】

多维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三化”内在逻辑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时空观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三化”内在逻辑关系

第一节 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节 时间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的辩证统一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第三节 时空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四节 时空观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三化”内在关系再探讨

第二章 社会基本矛盾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三化”内在逻辑关系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模式的选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节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完善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四节 社会基本矛盾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三化”内在逻辑关系新解读

第三章 理论创新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三化”内在逻辑关系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三化”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三化”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三节 理论创新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本质

第四节 理论创新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三化”内在逻辑关系新探讨

第四章 实践论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三化”内在逻辑关系

第一节 区域实践特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节 时代条件变迁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第三节 特定实践主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四节 实践观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三化”内在关系新判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如果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伟大事业,那么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特有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也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一项说不尽、做不完的永恒课题。问题是怎样去研究一个事物与另外一个事物的关系呢,能不能仅就关系而论关系呢?本文认为这样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是不能得出合理和令人信服的结论。说明事物的关系,必须从说明事物的本质入手,本质是一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特质。这样,一个很明显的研究方法就浮现出来,对事物相互关系的研究应该从研究事物本质入手,当把事物的本质给说清楚了,那么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相互关系也就清晰了。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逻辑关系的研究正是遵循这一思路,首先要做的工作不是对“三化”之间的关系给予一个定性的说明,而是去阐明“三化”在不同理论视阈下所凸显的本质,然后对于“三化”之间逻辑关系的说明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马克思主义是从规律意义上认识并指导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其实践载体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运动。这一浩大的社会变革工程,势必需要经历渐次展开的国别地域发展,势必需要体现若干不同的时代主题转换,势必需要通过渐行渐众的社会民众参与,即呈现为马克思主义国别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所具有的特定时间性和空间性,构成了辩证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在时空观视阈下,主体、空间和时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想象没有空间或时间的主体;更不能想象脱离主体的时间或空间,三者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三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
  按照唯物史观的逻辑,生产力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最终会影响上层建筑的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演进同样也遵循了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始于对生产力发展方式的选择,即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基本观点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深化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与时俱进的认识中国化成果,并给予正确的判断;成功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怎样更好的根据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做出相应的变革使之更好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群众的根本利益。上述历史发展同时也是逻辑展开,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呈现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体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递进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决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时代的结合和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创新与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必须着眼实际问题、强化问题意识,离开实际问题、缺乏问题意识的理论没有生存的土壤;关键是因为人们形成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和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每一“化”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都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某一方面的理论创新,具有不同的理论指向,但同时“三化”又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创新与发展,“三化”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其产生的根源上来说,是实践必然催生的,是根据实践变化发展而不断推进人类思想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每一地域都具有自身实践的特色、每一时代都具有自身实践的主题、每一主体在实践中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和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正是根据区域的转换、主题的变迁和主体的变化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完善的必然结果。但是,三者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因为实践是一种总体性的实践,实践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实践的变化,实践的任何一个要素与其它要素都不是简单的并列或包含,而是相融相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