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春题材微电影叙事解析——以《曾是少年》为例
【6h】

青春题材微电影叙事解析——以《曾是少年》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青春题材微电影与青春亚文化

(一)青春题材微电影

(二)青春亚文化

(三)青春亚文化视角下的微电影解读

二、青春题材微电影独特的叙事主题

(一)情感的多元化

(二)意识的深刻性

三、青春题材微电影的叙事结构

(一)非戏剧式叙事结构

(二)交织对照式叙事结构

(三)回环套层式叙事结构

四、青春题材微电影叙事策略解析——以《曾是少年》为例

(一)独特的叙事技巧

(二)多重叙事情境的打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播环境逐渐形成了后现代“碎片化”特色,时间被分割成段落式,人们开始习惯运用手机、互联网等即时通讯工具来获取信息,进行娱乐释放。2010年底,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短片《一触即发》的出现,促使“微电影”概念的产生,随即掀起了网络视频的高潮。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消费样态,其所呈现的投资相对较小、制作周期相对较短、时长相对较短等特色更是赋予了普通草根大众实现电影梦想的机会,因此,微电影逐渐成为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用来娱乐消遣的主要途径。微电影的兴起主要得益于广告营销的需要,但纵观近些年微电影的发展,其传播成功的不二法门是“内容为王”。德国电影大师施隆多夫在2005年上海电影节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这种播放时间短的微型电影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传播,其实是一种电影技术变革。其中包含电影内容、制作等程序都必须满足简单化这一要求,此外,讲述故事的结构也应做出相应的简化。”因此,微电影内容的实质即是导演是否讲了一个好的故事,是否成功地运用了诸如画面、镜头等叙事策略。就目前来看,行业内部对微电影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关微电影的理论研究尚未成熟,理论体系也尚未搭建完成,但毋庸置疑的是,微电影已经强势的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势必会在大众生活中掀起更加强烈的共鸣。因此,有关微电影叙事艺术的分析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释了青春题材微电影是在微电影与青春电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次将青春题材微电影立于媒介文化现象中,从传播环境、微电影特征和影片主题三方面梳理了青春亚文化对其发展的影响;第二部分则通过文本分析阐释了青春题材微电影所展示的两大叙事主题,它们分别是情感上的多元发展以及成长意识的深刻觉醒,并指出此类题材的流行,主要是由于我国网民和网络视频观众大部分年龄集中在18岁到29岁之间的网民构成决定的;第三部分探讨了青春题材微电影叙事结构,指出基于新媒体传播的特性,青春题材微电影运用非戏剧式、交织对照式、回环套层式的叙事结构,紧随当代年轻人对于结构与逻辑上喜好,为受众所喜爱;第四部分着重剖析了毕业作品《曾是少年》的叙事策略,具体通过对《曾是少年》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观众眼球、采用紧凑而充满张力的叙事节奏、运用近景与特写表达的叙事技巧,以及误会情景、阴差阳错的巧合情景、反差情境等多重叙事情境的打造来分析。最后结语部分,总结了青春作为微电影创作的热门话题,有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与叙事主题,通过文本分析为其的发展出份微薄的力量,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