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激活素A在5/6肾切除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药物干预研究
【6h】

激活素A在5/6肾切除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药物干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图三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激活素与肾纤维化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肾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肾脏病逐渐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通路,巨噬细胞增殖浸润和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在肾纤维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肾纤维化包括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球硬化,各种炎症及细胞因子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肾纤维化的产生。因此,在组织学不可逆转之前给予积极干预治疗,可能阻断或逆转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及发展。最近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阻断药(ARB)可通过降低血浆醛固酮水平,发挥其靶器官的保护作用,但长期应用,其作用不能持续,把这种现象称为“醛固酮逃逸”,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醛固酮逃逸”现象的发生,导致其靶器官保护效应逐渐消失,而此效应在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后又可再次出现。螺内酯的化学结构类似醛固酮,可与醛固酮竞争结合醛固酮受体,阻止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形成,从而抑制醛固酮发挥生理作用。动物试验亦发现,其可通过下调PAI-1、TGF-β1、MCP-1、IL-6、IL-1等,在疾病早期即可减少蛋白尿,改善肾脏纤维化程度,进而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且其此种作用并不依赖于其对血压的作用。本文拟采用5/6肾切除大鼠模型,给予螺内酯进行干预,观察肾脏ACTA、TGF-β1、α-SMA的表达与肾功能及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了解螺内酯对以上指标及肾功能的影响,探讨其肾脏保护的机理,为临床肾纤维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购自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体重180-20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5/6肾切除组(B组),5/6肾切除+螺内酯治疗组(C组),空白对照组(D组)每组各18只。每组于手术后第30天、60天、90天分批处死,(标记为A30,A60,A90,其他组同此)。用1O%水合氯醛(300mg/kg)腹腔注射麻醉,置于温暖无菌手术台,取右侧卧位固定麻醉大鼠,左肋脊角入口,游离肾脏,游离肾上腺及肾上腺动脉,避免损伤肾上腺和肾上腺动脉,分别将左侧肾脏上、下极各切除约1/3大小的肾脏,7d后行右侧。肾脏切除术,其中A组也行两次手术,但不切除肾脏,开腹游离肾脏后即关腹。D组不行任何手术。术后大鼠单独饲养3d,分组置饲养笼群养,开始进行干预治疗:A组和B组每天给予自来水灌胃,C组和D组,每天分别给予等量螺内酯(20mg·kg-1·d-1)水提取液灌胃;大鼠自由饮水、进食、末次术后30天、60天、90天每组分别随机处死6只大鼠。处死前留24小时尿液、血液标本,测定血肌酐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取残肾固定于福尔马林溶液中备用。行HE、Masson、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肾脏中ACTA、TGF-β1及α-SMA的表达,结果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分析。 结果:1、病理改变:A组及D组大鼠肾脏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B、C组大鼠肾脏早期可见肾小球体积增大,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系膜增生,部分毛细血管袢与球囊粘连;后期可见肾小球中重度系膜增生,毛细血管袢受压,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C组病变较同期B组明显减轻。2、生化改变:血肌酐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A、D组无明显变化。随时间的延长,B组呈进行性升高,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A、D组明显升高(P<0.05)。C组较同期B组均明显降低(P<0.05),但仍较A、D组升高(P<0.05)。3、免疫组化:B组肾小球和小管间质区ACTA、TGF-β1及α-SMA阳性表达随时间延长均呈进行性增多,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较A、D组表达明显增多(P<0.05);C组肾脏ACTA、TGF-β1及α-SMA表达较同期B组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同期A、D组(P<0.05)。结论:5/6肾切除组肾脏中ACTA、TGF-β1、α-SMA表达明显升高,逐渐出现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螺内酯能有效抑制肾脏ACTA.、TGF-β1、α-SMA过多生成,减轻肾脏巨噬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浸润,抑制和延缓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