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肩胛上神经联合腋神经脉冲射频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研究
【6h】

肩胛上神经联合腋神经脉冲射频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康复训练

2.2 脉冲射频治疗

3 疗效评定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两组疼痛缓解程度比较

1.1 两组VAS评分比较

1.2 两组肩痛减轻程度疗效比较

2 两组FMA评分比较

3 两组BI评分比较

4 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满意度的比较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脑卒中后肩痛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脑卒中后肩痛(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HSP)是卒中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肩关节被动或主动活动时出现疼痛,伴有或不伴有手和腕部肿胀,活动因疼痛受限,多发生在卒中后第2周,也可早于2周或2周以后发生[1]。卒中后肩痛可阻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并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严重者将导致患者产生情绪障碍和心理障碍,对老年患者更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脑卒中后肩痛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关节囊粘连、肩关节半脱位、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痉挛反应及肌张力异常等,因此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目前,肩痛的治疗方法有许多,如早期预防、手法松动、针灸、理疗复合现代康复技术进行综合治疗等,也有少数报道通过肩胛上神经阻滞配合综合疗法进行治疗,但远期疗效尚待肯定。大部分患者经过正规治疗后,肩痛可以缓解,但需要经历较长时间,且效果也有限。射频治疗是近几年新兴的疼痛治疗技术,脉冲射频与传统射频热凝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间断射频电流,产生的温度低于42℃,它仅能使疼痛传导纤维失去活性而不会对神经纤维的解剖结构造成破坏;不会引起肩部肌力减退及皮肤感觉障碍等并发症,从而避免了使患者产生不适[2]。由于这种方法定位准确、效果可靠、复发率低,且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少,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跻身于目前治疗疼痛的重要方法行列[3]。目前脉冲射频热凝术主要用于三叉神经痛、颈肩腰腿疼痛以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患者的治疗,但在卒中后肩痛患者中的治疗尚未见报道。
  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对肩部的皮肤感觉及肌肉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选择这两支神经行脉冲射频治疗。
  本文观察了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肩胛上神经及腋神经脉冲射频治疗,观察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康复进展情况,患者的依从性,满意度,旨在为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治疗和康复治疗探索新的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将60例疼痛程度均为中重度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正确体位摆放、运动治疗、冷热水交替浸泡法、物理因子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等。治疗组除上述常规康复训练外,给予肩胛上神经及腋神经脉冲射频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VAS<3分为治愈,治愈率为VAS<3分的人数与总人数之比。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量表(FMA)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并让患者及其家属从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以及治疗人员的态度等方面对整体治疗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评分。所有的量表评定均由一位受过专门培训的治疗师进行。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VAS评分均减少(P<0.05),即肩痛程度均有减轻;FMA、BI评分均增高(P<0.05),即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肩痛程度、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更显著,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满意度更高(P<0.05)。
  结论:
  1、肩胛上神经联合腋神经脉冲射频治疗可显著减轻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疼痛程度。
  2、肩胛上神经联合腋神经脉冲射频治疗可促进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3、相较于常规康复治疗,患者满意度更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