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患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
【6h】

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患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对比

2两组患者治疗后基本情况的比较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NT-proBNP水平的比较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超声参数的比较

5两组患者CK-MB、cTnI峰值的比较

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7 MACE事件比较

附图

附表

讨论

1 rhBNP对心功能的影响

2安全性

3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钠尿肽在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中的应用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研究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对老年患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 PCI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五科住院治疗的符合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且接受急诊 PCI的老年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5岁,平均年龄为69.09±2.93岁。依据数字化随机表随机分为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组32例(男性25例,女性7例)和硝酸甘油治疗组(nitroglycerin,NIT组)31例(男性25例,女性6例)。两组患者在术前均给予阿司匹林片3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300mg嚼服,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口服,行急诊 PCI后继续常规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oi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rhBNP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PCI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血压允许(收缩压≥90mmHg)的情况下给予 rhBNP(新活素,康哲药业)负荷量1.5ug/kg静脉注射,以0.0075ug/kg/min为起始剂量静脉泵入,用药期间保证收缩压≥85mmHg,平均动脉压≥65mmHg,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血压情况,调整 rhBNP剂量范围(0.0075ug/kg/min-0.03ug/kg/min),并在6小时内调至患者能耐受的合适剂量,共维持72小时静脉泵点。NIT组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PCI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血压允许(收缩压≥90mmHg)的情况下给予硝酸甘油10ug/min静脉泵点,用药期间保证收缩压≥85mmHg,平均动脉压≥65mmHg,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血压情况,调整硝酸甘油的用量(10ug/min-100ug/min泵入),并在6小时内调至患者可耐受的合适剂量,共维持72小时静脉泵入。通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血NT-proBNP水平、24小时出入量差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 I(cTnI)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比值(E/e,)、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探讨rhBNP对老年患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 PCI治疗术后心功能的影响。通过观察应用过程中低血压、过敏、头痛、急性肾功能异常、恶性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事件)(包括:梗死后心绞痛、院外心衰加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来评价 rhBNP在老年患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 PCI术后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两组患者均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将P<0.05(双侧)作为有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心率、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 time,FMC)、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血浆 NT-proBNP浓度、肾肌酐清除率、Killip分级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及常规药物治疗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在治疗后24h、72h呼吸情况较前有所降低(P<0.05),且 rhBNP组较 NIT组降低更显著(P<0.05)[(22.92±1.31)次/分 vs(24.86±1.38)次/分,P<0.01;(17.25±1.09)次/分 vs(22.75±1.48)次/分, P<0.01];两组患者的心率在治疗后24h、72h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 rhBNP组较 NIT组降低更为显著[(80.79±5.15)次/分 vs(85.26±4.83)次/分,P=0.001;(65.25±4.28)次/分vs(71.97±5.93)次/分, P<0.01];两组患者收缩压在治疗24h、72h后较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rhBNP组较NIT组降低更为明显[(120.45±9.93) mmHg vs(126.94±10.04) mmHg, P=0.012;(104.12±5.45) mmHg vs(111.09±5.75) mmHg,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第一个、第三个24小时出入量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 rhBNP组较 NIT组升高明显[(731.55±124.51) ml vs(657.14±155.01) ml,P=0.04;(964.06±189.51) ml vs(799.83±146.91) ml,P<0.01]。
  3.通过对两组CK-MB、cTnI峰值的测定,rhBNP组较NIT组减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195.30±89.71) u/L vs(227.06±88.27) u/L, P<0.01;cTnI(55.29±15.36) ng/ml vs(66.76±16.45) ng/ml, P=0.006]。
  4.两组患者在治疗72h、7天后血 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 rhBNP组较 NIT降低更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1391.09±50.62) pg/ml vs(1505.72±60.69) pg/ml,P<0.01;(849.01±50.96) pg/ml vs(947.04±47.12) pg/ml,P<0.01]。在治疗1个月时再次测定两组患者血 NT-proBNP水平,无明显差异[(474.84±46.45) pg/ml vs(481.76±64.58) pg/ml,P=0.626]。
  5.两组患者在治疗7天后 LVEDD值与 LVESD值,rhBNP组与 NIT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LVEDD:(53.70±3.99) mm vs(54.13±4.21) mm, P=0.405];[LVESD:(40.64±4.29) mm vs(40.79±4.35) mm, P=0.888];rhBNP组 LVEF值与 NIT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6.11±3.41)% vs(45.04±3.21)%, P=0.205];在治疗1个月时, LVEDD值、LVESD值rhBNP组与NIT组均比原来缩小,且rhBNP组较NIT组缩小较为明显,[LVEDD:(49.06±4.37) mm vs(52.68±3.74) mm, P<0.01];[LVESD:(36.32±3.66) mm vs(38.74±4.03) mm,P<0.01]。LVEF值rhBNP组、NIT组较治疗7天时均有升高,且rhBNP组较NIT组升高明显,有统计学差异[(51.98±3.03)% vs(47.73±3.71)%,P<0.01]。两组患者 E/e,值,在治疗7天和1个月时, rhBNP组均比 NIT组改善明显[(13.55±3.45) vs(15.81±4.18),P=0.023;(10.24±2.31) vs(13.04±2.43),P<0.01]。
  6.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过敏现象。rhBNP组发现1例患者出现低血压现象(收缩压<85mmHg),NIT组发现2例,在调整药物的剂量后低血压现象没有再发生,两组患者在发生低血压现象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rhBNP组患者中未出现头痛病例,NIT组则出现5例,后患者耐受,继续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泵点,在头痛发生情况上, NIT组较 rhBNP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上,rhBNP组未出现,NIT组出现2例频发室性早搏,给予盐酸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治疗后,未再发生,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急性肾损伤。
  7.两组患者在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通过随访在3个月时,rhBNP组出现1例室性心律失常者,NIT组出现2例室性心律失常者,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在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613)。rhBNP组1例患者出现梗死后心绞痛,NIT组出现3例,两组再发心绞痛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286)。出院后rhBNP组无患者再次发生心衰加重情况,NIT组出现2例患者,在院外心衰发生上,两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238)。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源性猝死事件。
  结论: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 PCI治疗的老年患者,静脉应用rhBNP,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并显著改善心功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