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早期清真寺的审美特征与空间探析(610-1100)
【6h】

早期清真寺的审美特征与空间探析(610-1100)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1.早期清真寺的源起

1.1 词源探究

1.2 历史回溯

1.3 建筑起源

2.早期清真寺审美特征

2.1 实用美--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2.1.1 安全需求

2.1.2 心理取向

2.1.3 精神寄托

2.2 和谐美--形制与文化的统一

2.2.1 空间布局与其造型的和谐

2.2.2 清真寺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2.2.3 寺中文化适配关系的和谐

2.3 崇高美--真主与无限的统一

2.3.1 “安拉至大”

2.3.2 “追求无限”

3.审美特征形成原因

3.1 历史传承因素

3.1.1 古埃及审美文化影响

3.1.2 巴比伦审美文化传承

3.2 民族地理因素

3.2.1 沙漠环境和绿洲情节

3.2.2 游牧民族习俗

3.3 宗教文化因素

3.3.1 伊斯兰教义教规

3.3.2 伊斯兰的包容性

3.4 周边民族因素

3.4.1 希伯来民族审美文化

3.4.2 波斯民族审美文化

3.4.3 其他被征服地审美文化

4.空间的性质与文化蕴涵

4.1 天启空间与宗教寓意

4.2 质的相异与文化内涵

4.2.1 圣域空间与精神空间

4.2.2 世俗空间与情感慰藉

5.早期清真寺空间演变及其内涵

5.1 空间组织与序列的发展

5.1.1 空间形态演变及特征

5.1.2 影响空间形态的因素

5.2 空间演变的内涵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清真寺是伊斯兰建筑杰出的代表之一。它在伊斯兰世界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早期清真寺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技术,而且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其中还蕴含着阿拉伯民族风俗及审美观念。
   本文以早期清真寺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学和空间理论对其审美特征和空间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全文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论述了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特色以及有关概念的说明。
   第一部分从词源、历史及建筑起源三个方面对早期清真寺进行了探讨。
   第二部分总结概括了早期清真寺的审美特征,即实用美、和谐美和崇高美。
   第三部分从历史传承、民族地理、宗教文化、周边民族等因素分析了早期清真寺审美特征形成的因为。无疑,清真寺是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建成的,政治、经济等因素也是重要因素,但由于对审美特征影响不大,文中并未详述。
   空间是审美特征——崇高美的表现载体,也是命运、时间的内在感受。第四部分则梳理了空间形态的演变,并论述了不同性质的空间序列反映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第五部分论述了早期清真寺空间形态的演变及其内涵,并以图文并貌的形式以具体的个案为例进行解读。
   结语部分从整体上总结了早期清真寺的审美特征及其空间内涵,阐述了空间是审美表现的载体,同时又是生命体验的灵感所在。早期清真寺空间的变化不仅体现了建筑内涵的变化,更深层次地折射出阿拉伯的政教关系的演变,即由政教合一向政教分离的方向过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