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组织平衡理论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应用和思考
【6h】

组织平衡理论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应用和思考

代理获取

摘要

组织一旦建立,其存续和发展就成为了组织的首要目标。高等院校中的共青团组织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基层组织,是学校管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都在不断变化,高校的团组织工作也在社会环境变化过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成不变的高校团组织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用多变的组织环境,如何与时俱进,使高校团组织工作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与时代形势接轨逐渐成为各高校团组织工作的重点,也为学术界与团组织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课题。
   本文针对这一课题,引入了“组织平衡理论”,组织平衡理论是西方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提出的有关组织生存、发展的原理,是对组织生态的说明。组织平衡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组织向个人提供和分配的诱因超过或等于个人的贡献时,组织就保持平衡,才能生存和发展”。组织的平衡包括两方面,即组织的对内平衡和组织的对外平衡。巴纳德认为组织平衡是组织生存发展和管理职能之间的关键因素,可以从组织内部平衡、组织与环境的平衡、组织动态平衡三方面考察。
   依据组织平衡理论,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团组织如何实现组织内部平衡、组织与环境平衡,组织动态平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高校团组织的内部平衡,应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凝聚和形成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使组织成员个人的发展规划与组织目标相一致,以及抓好团内基本建设,提高组织效率这些途径来实现。这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团的基本建设。要提高团组织效率,首先要做好机构建设,共青团必须建立起与环境相适应的,与共青团工作相匹配的组织结构,要求机构中岗位分工明确,作到人尽其才,同时组织内部权利和责任应对等,以便理顺工作关系,缩短决策周期;制度建设也是团的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组织平衡理论对于诱因与贡献的分析,团组织制度建设应将长效机制与短效机制相结合,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相结合,并为组织成员不同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团的基本建设还应包括团干部队伍建设,对于团的干部,应加强思想信念教育,在干部队伍中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创新求变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实现高校团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其途径包括加强团组织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协作,通过社会活动展示共青团形象以及加强与领导、有关部门、外单位或个人之间的沟通。
   实现高校团组织的动态平衡,应坚持以人为本,把基层团组织工作者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解决基层团干与团组织之间在团组织动态平衡因素中的矛盾。因此,要求团组织把好团干部选材关,建立梯队,有人才储备;鼓励团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到学以致用;以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团干部进行考核,促进良性竞争氛围的形成;为团干部的转岗铺路架桥,建立和健全推优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