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同名剧目关系研究
【6h】

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同名剧目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南北同名剧均有传本者之四种

第一节 《拜月亭》

第二节 《杀狗记》

第三节 《赵氏孤儿》

第四节 《关大王古城会》

第二章 南北同名剧单边有传本者之十九种

第一节 《白兔记》

第二节 《错立身》、《小孙屠》

第三节 仅北杂剧有传本者

第三章 南北同名剧仅存佚曲者之十一种

第一节 双边均存佚曲者

第二节 仅南戏存佚曲者

第四章 南北同名剧共有的三种题材

第一节 全真道剧

第二节 文士剧

第三节 公案剧

第五章 结论:中国戏曲的成熟始自元杂剧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南戏先熟”抑或“北剧先熟”,是中国戏曲史必须回答的问题。明人生宋元之后,大多认为南戏由北剧演变而来,王世贞“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的话可作代表。徐渭《南词叙录》作为南戏的第一本专著,谓“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又将“或云宣和间(1119-1125)已滥觞”作为备注列出。即在徐渭看来,南戏早于北杂剧。由于王国维当时所能见到的南戏剧本仅有“荆、刘、拜、杀”及《琵琶记》,故他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虽谓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无不可也。然宋金演剧之结构,虽略如上,而其本则无一存。故当日已有代言体之戏曲否,已不可知。而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对徐氏的观点存疑,而回到以王世贞为代表的“北剧先熟”论上。王国维秉承的是只有实物方为信史的近代科学学术理念,即只要发现宋代的南戏剧本,中国戏曲史就可以重新改写。
  1920年叶恭绰于伦敦发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并于1931年排印出版。自此,中国戏曲学界对王国维的“真正之戏曲”始于元杂剧的论断进行了彻底“清算”。其中南戏研究专家们的观点可作代表。钱南扬在《戏文概论》中说,“戏文的发生,应远在宣和之前”,将徐渭“宣和间已滥觞”的观点再向前推进。尔后俞为民在《宋元南戏史》中也断定“南戏产生的时间当在‘南宋都杭'之前的北宋时期”。
  与中国戏曲学界异口同声的论调相迥异的是日韩的中国戏曲学专家,他们认为中国南戏的诞生时间不应早于北杂剧。如日人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认为,周密《癸辛杂识》、周德清《中原音韵》中所谓的“戏文”即宋杂剧,是元人与新兴的北杂剧区别而给宋杂剧取的另一称谓,即宋时并无戏文。又如韩国学者梁会锡考证出《张协状元》中有18支曲辞用“入派三声”,进而认定该南戏“写定于元代中期以后”。在此基础上,梁氏又在《北杂剧不会比南戏晚》一文中提出一发人深省的问题:我们现在讨论南戏与北杂剧的兴起时间是建立在标准不统一的前提下,即宋光宗朝(1190-1194)是南戏的起源时间,而金末元初(1234)乃北杂剧的兴盛期。
  由于《张协状元》是目前公认的南戏最早的剧本,故对它的编写年代的争论也最大。业师杨栋先生于2010年发表《<张协状元)编剧时代新证》一文,得出的结论是,《张》剧编写在关汉卿之后。该文一发表即引起“南戏先熟论”者的连番“商榷”与“异议”。
  由此可见,究竟是“南戏先熟”还是“北剧先熟”,即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问题仍是戏曲史上悬而未决的公案。基于这样的现状,以“宋元南戏与北杂剧同名剧目之关系”为研究的切入点,对124种南北同名剧目作坚实可靠的考证,弄清真相,就成了破解历史迷局的关键一环。
  当然,南北同名剧关系研究并非自此刻方开始,前辈学者已做过大量的工作与贡献。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即已注意到南北同名剧的问题,第一次对此作过统计,得剧目37种。受此启发,后来的戏曲史著作大多沿用这一方法并对青木氏的统计数目增添补充。但我们看到前辈学者的成绩的同时,也应注意他们的一些不足:(一)关注的焦点限于现有传本的几部南戏上,如《错立身》、《小孙屠》、《拜月亭》、《赵氏孤儿》等;(二)有些结论值得商榷,如俞为民《南戏<拜月亭>考论》认为,关汉卿同名杂剧由南戏《拜月亭》改编而来。又如吴敢、邓瑞琼《论纪君祥<赵氏孤儿>杂剧的南戏改编》及吴敢《<全元戏曲·赵氏孤儿记>辑校商榷》,据钱南扬《错立身》“作于金亡之后,宋亡之前这段时间之内”的论断,认为南戏《赵氏孤儿》的成书年代“最迟也当作于宋元间”,“大约与纪君祥创作杂剧同时”。又如俞为民《元代南北戏曲的交流与融合》(上)认为,南北《西厢记》、《东墙记》同时产生,并行流传。这些都是我们继续研究的起点。我们既要尊重前辈们的辛劳与成绩,又要抱着求是求实的态度对这些已有的结论打个大大的问号。
  本文采用个案考证与按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前者以南北同名剧的存佚状况为划分依据,厘为“双边均有存本者”、“单方有存本者”、“仅存佚曲者”三类。后者以南北同名剧相对集中的三种题材——全真道、文人命运、公案——为类型。据此,我们的研究结果是,南戏与元杂剧同名剧目凡124种,其中南戏改编自北杂剧的58种,约占同名剧目的1/2,约占南戏总目(238种)的1/4;其中北杂剧改编自南戏的为零;其中二者之先后时序及改编与被改编之关系不可考者66种。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对“南戏先熟”打上问号。在重新研求徐渭所谓“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时得知,徐氏此观点实踵武祝允明“其时有赵闳夫榜禁”之语,而祝氏“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云云,乃承前“谓之‘温州杂剧'”而来,也即是说,祝氏所见之榜禁名目是“永嘉杂剧”。而“永嘉杂剧”并非南戏,它并未脱离宋杂剧的母体而成为独立的“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的“代言体之戏曲”。其时除“永嘉杂剧”外,还有“川杂剧”,它们都只是宋杂剧的某种变体而已,尚未具备“真正之戏曲”的要素。也即说,“永嘉杂剧”只是南戏诞生发展过程中的因子之一,而其本身并非南戏,其之于南戏正如同金院本之于元杂剧。故我们认为,南戏的诞生年代较北杂剧晚,论中国成熟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