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网络问政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治理研究
【6h】

我国网络问政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治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2.理论意义

3.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1.论文的创新点

2.论文的难点与不足

一、网络问政的兴起和我国网络问政的发展现状

(一)网络问政的兴起及形式

1.网络问政的兴起

2.网络问政的形式

(二)网络问政较传统政治中介的特点及优点

1.网络问政主体的多元性

2.网络问政平台的开放性

3.网络问政成本的经济性

4.网络问政参与的便捷性

5.网络问政影响的广泛性

(三)我国网络问政发展现状

1.我国网络问政整体发展现状

2.网络问政平台发展现状

3.微博问政发展现状

二、我国网络问政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

(一)我国网络问政对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一

1.网络问政拓宽了问政渠道

2.网络问政提高了问政效率

3.网络问政促进了政民互动

4.网络问政降低了问政门槛

5.网络问政倒逼了政务公开

(二)我国网络问政给公民政治参与带来的问题

1.网络问政易造成公民问政权利不平等

2.网络问政易造成信息的片面盲目传播

3.网络问政易造成公民意见难以集中

4.网络问政易造成问政领域的不均衡

5.网络问政易造成网民提议缺乏严谨

三、引导网络问政良性发展的治理措施

(一)加强网络问政领域的法治建设

1.加强网络问政法律法规的立法建设

2.加强网络问政法律法规的执法建设

3.加强网络问政法律法规的守法建设

(二)提升网络问政信息收集反馈能力

1.提升网络问政信息收集汇总能力

2.提升网络问政查证落实能力

3.提升网络问政反馈公开能力

(三)提高网上政务公开的综合能力

1.提高政务公开的透明度

2.提高政务公开的速度

3.提高政务信息的整合度

(四)营造健康负责严谨的网络问政氛围

1.营造健康的网络问政氛围

2.营造负责的网络问政氛围

3.营造严谨的网络问政氛围

(五)推动网络问政与其它问政形式协同发展

1.促进网络问政与其它问政形式深度融合发展

2.引导网络问政与其它问政形式突出特色发展

3.推动网络闯政与其它问政形式实现共同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深度普及,公民通过网络媒介行使公民权利并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就变得十分简便、快捷,而如此便捷的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就被称之为网络问政。网络问政作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兴途径,对公民政治参与带来了诸多影响。
  网络问政应是公民通过网络行使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并就与公民利益相关的政务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交流、问题反映,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新型公民政治参与形式。网络问政的形式可分为:公民主动参与型、政府主动发布型、公民政府互动型。
  本文以网络问政的兴起及形式为切入点,分析了网络问政较传统政治中介存在的诸如网络问政主体多元性、平台开放性、成本经济性、参与便捷性和影响广泛性等特点及优点,大致介绍了我国网络问政的发展现状,并以网络问政平台问政和微博问政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我国网络问政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结合理论知识,逐步梳理出我国网络问政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其中有畅通问政渠道、提高问政时效、促进政民互动、降低问政门槛、倒逼政务公开等积极作用,当下也存在着易造成公民问政权利不平等、信息的片面盲目传播、公民意见无法集中、问政领域的不平衡、网民提议缺乏严谨等问题,并进而针对问题提出了引导网络问政良性发展的治理措施,其中包括加强网络问政领域的法治建设、提升网络问政收集反馈能力、提高网上政务公开的综合能力、倡导网民文明严谨负责问政、推动网络问政与其它问政形式协同发展。
  不论网络问政还是其它问政形式,目的都是为了让公民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决策中,使公民的智慧和意见建议更便捷地表达,为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更高效的途径,因此,推动各种务实管用的问政形式共同发展,各种有效渠道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偏废,才是不断拓展公民政治参与的努力方向,以此实现网络问政与其它问政形式实现共同发展、融合互补。因此,网络问政这颗公民政治参与领域的新星还需要公民更多积极参与、政府更多规范引导、社会更多热心关注。
  本文运用政治学中政治参与与政治发展的理论,来理解和分析我国网络问政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措施,为今后我国网络问政实现健康发展,更为进一步发挥出网络问政对我国政治治理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