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以“诗论”诗——从朱光潜的《诗论》看庞德的《华夏集》
【6h】

以“诗论”诗——从朱光潜的《诗论》看庞德的《华夏集》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庞德及《华夏集》

1.2 《华夏集》的研究现状

1.3 朱光潜及《诗论》

1.4 《诗论》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以《诗论》为绳探究《华夏集》的可行性分析

2.1 翻译研究的两次转向

2.1.1 翻译的语言学转向

2.1.2 翻译的比较文学转向

2.2 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

2.2.1 文化“模子”概念的提出

2.2.2 “共同模子”概念的提出及应用

2.3 以《诗论》为绳探究《华夏集》的合理性

2.3.1 建立“共同模子”——朱光潜《诗论》

2.3.2 《诗论》与庞德诗学思想的重叠

第三章 以《诗论》诗,看《华夏集》

3.1 诗歌的本质:“表现”情感与“再现”印象

3.1.2 从心理学角度谈诗歌的起源

3.1.3 从诗歌的起源论分析《诗经.小雅.采薇》

3.2 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3.2.1 诗歌中的“意象”

3.2.2 诗歌中的“情趣”

3.2.3 情趣与意象的契合——借景抒情

3.2.4 借景抒情论分析《青青河畔草》

3.2.5 情趣与意象的契合——情景交融

3.2.6 情景交融论分析《玉阶怨》

3.3 诗与乐——节奏与声韵

3.3.1 中美诗歌声韵特点的对比

3.3.2 从声韵论再看《青青河畔草》译诗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艾兹拉·庞德(1885-1972),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革命的主要发起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诗学主张,促进英美国诗歌“复兴”,他广交好友,著书立说,为英美诗歌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诗坛充斥着多愁善感、无病呻吟和绮靡浮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庞德对这种诗风一直不满并致力于寻求新的出路。1913年,他得到了一本研究东方文化的书稿并从中找寻到了新诗的出路——即“意象主义”。尔后,庞德潜心研究中国文化及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主义。1915年,庞德收录并翻译了中国古典诗歌十九首,题为《华夏集》。此书的出版,立即在英美诗坛引起轰动,受到了各个诗学流派的交口赞誉。然而这部备受肯定的译作,却受到了许多中国专家学者的诟病。庞德不懂汉语,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依靠他人笔记和英文释解,所以在其译作中也确实存在误译漏译的地方。因此,这些质疑的提出也确实凿凿有据。为此,这部震惊诗坛却又饱受争议的巨作亟需得到重新定位和客观公正的评价。
   本文从比较文学角度出发,以朱光潜《诗论》为准绳,立足于文本细读,通过对比研究,深入探讨了庞德诗学理论与原诗中所体现出中国诗论的共通性及异质性,从而对《华夏集》进行科学评价。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分别介绍了庞德《华夏集》以及朱光潜《诗论》,对两本著作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介绍了翻译的比较文学转向。旨在说明本文从比较文学角度深入分析该诗集的合理性及必要性。随后,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即在建立“共同模子”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作者选取朱光潜《诗论》一书作为“共同模子”,并阐述使用此“模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三部分在朱光潜《诗论》的指导下,作者从诗歌的本质、境界以及诗韵三方面进行了文本细读,并对庞德的诗学理论与《诗论》的共通性进行深入探讨。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华夏集》作为译诗,它传达出了中国诗歌原有的意象和情趣,不失为一部好的译作;作为诗歌,它兼备了中外诗歌所具有的不同诗性,不失为一部好的诗歌。庞德的译诗思想及诗学理论极大的推动了文化翻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