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河北省夏玉米褐斑病的发病条件和防控技术研究
【6h】

河北省夏玉米褐斑病的发病条件和防控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玉米褐斑病病原菌

1.2 玉米褐斑病的症状

1.3 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和循环

1.4 玉米褐斑病爆发流行的因素

1.4.1 耕作制度

1.4.2 气候条件

1.4.3 品种

1.4.4 肥水管理

1.5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

1.5.1 选种抗病品种

1.5.2 药剂防治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1 病株材料

2.1.2 植物材料

2.1.3 试验药剂

2.1.4 试验地点

2.1.5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河北省夏玉米玉米褐斑病的发病条件研究

2.2.2 河北省夏玉米玉米褐斑病的防控技术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北省夏玉米褐斑病的发病条件研究

3.1.1 河北省夏玉米褐斑病发生情况调查

3.1.2 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条件研究

3.1.3 玉米褐斑病的适宜侵染时期研究

3.2 河北省夏玉米褐斑病的防控技术研究

3.2.1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药剂筛选

3.2.2 主推品种及自交系的抗性鉴定

3.2.3 品种对玉米褐斑病的抗性遗传分析

4 讨论

4.1 玉米褐斑病菌侵染时期对病害发生、危害和防治的影响

4.2 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的萌发条件研究

4.3 玉米褐斑病研究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随着玉米品种的不断更新和玉米秸秆的大量还田,褐斑病在玉米生产中已由原来的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本论文研究了新栽培模式下河北省夏玉米生产中褐斑病的发病条件和防控技术,并对河北省夏玉米品种及自交系的抗性和遗传规律进行了分析,获得以下结果:
  玉米褐斑病的发生与品种、玉米生育期和气候因素关系密切。同一品种播种期越晚,病害发生越严重。低苗龄的玉米容易感褐斑病,且随着苗龄的增高,病情指数降低;而播种晚、苗龄小的玉米褐斑病发生较严重。
  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温度、pH值、光照处理对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20℃~35℃培养条件下玉米褐斑病菌的休眠孢子囊均能萌发,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6℃~32℃;适宜pH值为6~9,pH值为6,7,8,9时休眠孢子囊萌发率分别为49.3%、49.7%、45.3%和47.3%;休眠孢子囊萌发需要光照,在全光照和光暗12h交替培养条件下,休眠孢子囊萌发率分别为45.4%和49.6%,高于全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30.1%,但是在1300~14000Lux光照强度范围内,休眠孢子萌发率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
  玉米褐斑病的最适宜的侵染时期为5叶期,且不同叶龄玉米叶片浸提液对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的萌发影响较大。不同叶龄玉米感染褐斑病的程度不同,5~7叶期玉米较易感病,其中5叶期玉米接种褐斑病菌发生最重,郑单958和浚单20病情指数分别为51.1和32.5,显著高于其他叶龄;郑单958和浚单20的玉米叶片浸提液均能提高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的萌发率,其中以第5片叶的浸提液对休眠孢子囊的萌发提高最显著,郑单958和浚单20第5片叶的叶片浸提液分别比对照的萌发率提高15.1%和38.8%。
  于2014年、2015年共接种鉴定玉米自交系23份、品种29份,发现生产品种和自交系的抗病性表现显著不同,自交系的平均抗病性比杂交种低。抗性较高的自交系有8112、吉853、K12内、郑58,杂交种有源育13、玉单2号、永研1018。
  通过对3个玉米感病杂交种正反交的抗病性差异分析,初步得出这些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主要受细胞核基因控制,在今后的抗病性改良中不必专用高抗材料来做母本。
  通过对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有抑制作用的药剂筛选,综合得出戊唑醇和甲基硫菌灵对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均较好,其次为嘧菌酯。
  以上研究结果为河北省夏玉米褐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