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古代经典的当代解读——对易中天“品三国”现象的学理反思
【6h】

古代经典的当代解读——对易中天“品三国”现象的学理反思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第1章“品三国”艺术层面的反思

1.1文史混谈的“品三国”

1.2“混品”的原因

1.2.1史官文化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1.2.2以历史为底本的《三国演义》

1.2.3受史学表现手法影响的《三国演义》

1.3《演义》的小说品格

1.3.1注重人物形象与思想

1.3.2注重情节

1.3.3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4“品三国”对虚实的分析

1.5《三国演义》虚构的方式和特点

1.6如何认识《三国演义》的虚构

第2章 “品三国”思想层面的反思

2.1以现代客观标准衡量的“品三国”

2.2拥刘反曹的《三国演义》

2.1.1“仁君”刘备

2.1.2“智绝”诸葛亮

2.1.3“忠义”关羽

2.3以功利眼光看待的“品三国”

2.4并非完美的《三国演义》

2.4.1多种成分构成的《三国演义》

2.4.2因事生文的艰难

第3章“品三国”得失带来的思考

3.1成功的原因

3.1.1贴近于普通受众的接受能力

3.1.2独特的语言风格

3.1.3传播途的多样化

3.2“品三国”失误带来的思考

3.2.1文史混谈产生的问题

3.2.2文学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年来,最受关注的文学现象应当是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一系列品评节目所受到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其中易中天“品三国”更是争论的焦点。一方面,“品三国”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读者,网络上好评甚多,认为“品三国”开始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但是在另一方面,批评的意见也几乎和好评一样的多。葛红兵教授一篇博客文章就引来了对“品三国”众多的议论和批评。
   “品三国”受到如此多的批评,本身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来说,易中天“品三国”首先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史不分”。“品三国”没有引导读者正确的认识历史演义小说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品格,反而以史学的标准来衡量文学。看起来似乎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实际却上是用所谓的“实事求是”的考证彻底地解构《三国演义》的人文理想和美学的追求。另外,“品三国”对于《三国演义》的故事构成以及“虚”“实”的认识也很模糊,没有能够认识到《三国演义》作为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成的历史演义小说的独特故事构成,只是就历史事件的单纯的“真伪”泛泛而析。对于其来自史书以外的故事统统否定——无论这个故事在文学因素中起着什么样的重大作用。使《三国演义》作为小说独特的审美品格进一步丧失。至于在对《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的诠释方面,“品三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品三国”过分的强调“权术”和“目的性”,一些问题更多的是以现代眼光来解读,是迎合当下社会浮躁功利的环境,而不是对此进行纠正和引导。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易中天“品三国”的成功——毕竟它引发了一场对于《三国演义》阅读和讨论的热潮,从客观上推进了《三国演义》的研究。“品三国”在语言、传播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也是值得关注并且思考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