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逐渐清晰的中国文化影像:美国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中的文化转换研究
【6h】

逐渐清晰的中国文化影像:美国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中的文化转换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目录

第 1 章 引 言

1.1 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 本论文的篇章结构

第 2 章 文化转换理论简述

2.1 文化的定义、特征与分类

2.2 文化转换

第 3 章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的文化转换对比

3.1 从表层文化对比两部电影的文化转换

3.2 从深层文化对比两部电影的文化转换

第 4 章 中美文化互动十年对电影的影响

4.1 从政治方面分析十年时间对电影产主的影响

4.2 从经济方面分析十年时间对电影产主的影响

4.3 从文化方面分析十年时间对电影产主的影响

第 5 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1998年,一部由迪斯尼公司耗巨资制作井隆重推出的动画片《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美国电影创作特点结合的产物,可谓是“中西合壁”的佳品。时隔十年,2008年,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功夫熊猫》使世界开始重新认识曾经被认为是落伍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强调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如古老的儒家思想和老庄哲学、集体主义和量入为出等。这两部电影成为西方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媒介。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时隔十年,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可以说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贴近中国的现实。两部影片都通过文化转换对文化进行了处理。所谓文化转换是用来形容文化融合和趋同现象,指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吸收、改造、更新成为新文化形式的过程,涉及到原文化内容或文化形式的改变,是目的性很强的一个渐变过程。两部影片都通过文化转换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处理。《花木兰》基本就像是美国思维下的中国花木兰,是将中国文化全部美国化的表现。十年后的《功夫熊猫》,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更多细节的问题也处理的比较中国化了,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一些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合理的文化转换就可以让本族和异族文化的受众群体能更容易也更好的接受;反之,不合理的理解中国文化或文化转换的失败将会产生不良后果:不但会向异族文化背景的人传输错误的文化信息,让异族文化的观众产生误解,同时也容易使本族文化的观众不满。
  本论文将利用文化转换的理论,结合《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影片中的各种中国无素,研究美国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以及文化转换的成功与失败,由点及面地从影片中体现的各种中国符号无素,分析美国对中国文化认识的深入以及对中国文化是如何建构的,说明了美国对中国的跨文化的转换是否成功,以及所产生的后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